江西省遂川县碧洲钨矿床地质特征
2020-12-09况沅忠
况沅忠
(1.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南昌 330002)
1 矿区地质特征
江西省遂川县碧洲钨矿位于华夏板块东南造山带南岭东段隆起带罗霄—诸广隆起,万洋—诸广复式向斜中麻双—杨眉寺—竹山复式背斜的次级复背斜北段,崇仁—遂川大断裂的南缘,弹前复式岩基北侧内外接触带,华南成矿省南岭成矿带罗霄—诸广钨锡铀稀土多金属萤石非金属成矿亚带。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为寒武系浅变质岩及第四系冲、残、坡积层。
寒武系牛角河组(∈0-1n)浅变质岩:主要由变质砂岩,砂质板岩及板岩构成。变质砂岩:灰绿色,风化呈紫红色,主要成分为石英,次为绿泥石,白云母和大量铁质物。砂质板岩:灰绿色、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绿泥石,次为绢云母、白云母和铁质物,具变余结构,板状构造和斑点构造,矿区板岩以砂质板岩为主,次为斑点板岩。板岩:灰绿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绿泥石,绢云母和少量铁质具变晶结构、板状构造、层状构造,局部斑点构造。
第四系:主要为冲积、残积层,分布于矿区东和西部河谷两侧低洼地带,主露于狮石脑、攀龙和大坑口、漂石窝一带。岩性为疏松的花岗岩、变质岩、石英等碎块,并见少量砂土矿。
1.2 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不发育。
矿区断裂构造以裂隙和节理构造为主,断层构造为次。
断层:规模较小,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为次。地表未出露,仅见于开采坑道中。北西向主要有摇篮仚、白水仙、下塘仚平推断层,走向325°~355°,走向长10m~50m。倾向55°~65°。倾角65°~83°,断距推移平距0.1m~1.2m。
矿区裂隙构造发育,分别有北东东向、东西向、北西向等几组,其中以北东东向裂隙为主,其裂隙特征为:
(1)在花岗岩中,成矿裂隙延伸较长,宽度较大,水平延伸方向成组成群平行排列,局部弯曲。
(2)裂隙分支复合,膨缩现象显著。呈侧幕状排列。
(3)沿垂直方向上宽下窄,倾向上不稳定,上陡下缓,节理面粗糙不完整,属张裂隙。但也有张、剪复合节理的现象构造,具有较强的硅化、云英岩化、黄铜矿化、绿泥石化,断裂带内充填有含钨石英脉。其产状主要以东西向为主,其次北东东向,多数倾向南或南南东倾角较陡。
节理在区内较发育,以剪节理为主,次为张节理,节理在不同部位产状和发育程度不同。节理主要有北东及北西向两组,产状45°~60°∠51°,310°~325°∠52°。地表和坑道中并不常见,只能在矿脉边部见到。
成矿控制裂隙构造主要发育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少数发育于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其方向主要有两组,其一为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70°~85°其二为走向70°~80°,倾向南南东,倾角70°~85°,后者仅发育于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本次调查区仅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见走向东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其倾向南,倾角75°~85°。
1.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主要出露燕山期侵入形成的弹前复式岩体,该复式岩体由同源岩浆不同期次(三个阶段四次侵入)形成的众多大小不一的小侵入体构成。
成矿主要以第三阶段第二次侵入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矿脉多分布在该岩性中。
另少量零星分布的细晶岩脉、伟晶岩脉。本次工作的矿区大面积出露的是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矿化主要产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
2 矿体地质特征
碧洲钨矿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含钨石英脉主要赋存于燕山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脉体众多,矿脉较细,呈细脉状产出,倾向南或南东,倾角较陡,具有典型的“西瓜皮”式矿化特征;另在坑道及岩芯中见有少量矿脉零星分布于细晶岩脉、伟晶岩脉中,产状杂乱,无规律性。
区内矿体总体呈脉状,平行排列。小垅矿区北部以北脉体总体走向为SWW—NEE,以南呈E—W方向充填于张剪复合裂隙中。围岩主要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局部为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矿体形态复杂,以脉状、透镜状产出,在平面上和垂直方向上,矿脉均有尖灭侧现,尖灭再现,分枝复合,局部形态有膨大缩小,弯曲、交叉、折曲等现象。单脉中部含矿厚度稳定,两端变薄变小乃至尖灭,可见由若干小扁豆体构成,呈侧幕再现分布,水平方向为右行排列,垂直方向为前行排列,脉壁较平整。矿脉总体向南或南东倾斜,倾角较陡,为70°~85°。
矿区内共发育含钨矿脉150条,其中工业矿脉48条,分10个矿段。其中摇蓝仚矿段的较长较大些外,一般长为100m~450m,厚0.08m~0.5m,其它地段矿体长一般不超过300m,多在300m以下,厚度也为0.15m~0.5m。各矿段钨矿体特征如下。
漂石窝矿段共有5条钨矿体,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其编号依次为V1、V2、V3、V4和V5。各钨矿脉水平方向间距为10m~30m;走向延长150m~350m不等,倾向延深30m~110m不等;产状基本相同,倾向180°,倾角75°~82°,倾角较陡;厚度0.1m~0.51m,平均为0.28m;产于花岗岩中,具有尖灭侧现、膨大缩小现象。V1和V3为整合区的主要矿体。
上塘仚矿段共有4条钨矿体,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其编号依次为SV3、SV4、SV5和SV6。各钨矿脉水平方向间距为10m~30m;走向延长250m~450m不等,倾向延深70m~150m不等;产状为175°~182°∠79°~85°,倾角较陡,局部近于直立;厚度0.17m~0.71m,平均为0.33m,厚度变化系数为58.9~101.22;主要产于花岗岩中,具有尖灭侧现、膨大缩小现象;SV4产于内外接触带中。
摇蓝仚矿段共有5条钨矿体,由北向南依次为V58、V59、V60、V53和V56。各钨矿脉水平方向间距为5m~50m;走向延长250m~420m不等,倾向延深110m~140m不等,平均延深126m;产状为169°~180°∠78°~85°;厚度0.17m~0.52m,平均为0.33m,厚度变化系数为23.41~78.58,厚度较稳定;矿脉均产于花岗岩中,具有尖灭侧现、膨大缩小现象。V53和V58为矿区的主要矿体。
大坑口矿段共有3条钨矿体,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分别为V10、V11和V12。各钨矿脉水平方向间距为13m~25m;走向延长200m~250m不等,倾向延深70m~170m;产状为160°∠80°;厚度0.10m~0.47m,平均为0.31m,厚度变化系数为66.31~89.2;矿脉均产于花岗岩中,具有尖灭侧现、膨大缩小现象。
老虎垅矿段共有3条钨矿体,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分别为V18、V19和V20。各钨矿脉水平方向间距为15m~30m;走向延长250m~350m不等,倾向延深较浅,为70m~90m;产状为180°∠82°;厚度0.20m~0.43m,平均为0.34m,厚度变化系数为71.63~98.21;矿脉均产于花岗岩中,具有尖灭侧现、膨大缩小现象。
狮石脑矿段共有3条钨矿体,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分别为V13、V14和V15。V13和V14两矿脉水平间距约35m,V14和V15两矿脉的水平间距约250m;走向延长150m~300m不等,倾向延深130m~150m;产状为180°∠75°~81°;厚度0.08m~0.0.42m,平均为0.24m,厚度变化系数为95.3~112.1;产于花岗岩中,具有尖灭侧现、膨大缩小现象。
攀龙矿段共有2条钨矿体,由北向南依次为V16和V17。两矿脉水平间距约25m~40m,往西侧间距逐渐增大;走向延长200m~250m不等,倾向延深150m~200m,延深较深;产状为180°∠81°;厚度0.05m~0.41m,平均为0.21m,厚度变化系数为110.1~120.22;产于花岗岩中,具有尖灭侧现、膨大缩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