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09李苗
李 苗
(新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苏 新沂 22140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体内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一直增加,其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若是血清胆红素的水平≥5mg/dl时,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表现为全身皮肤、巩膜、粘膜等出现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主要有两种: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而病理性黄疸有潜在的神经毒性,胆红素水平过高会使患儿脑中枢神经受到损害,严重的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患儿出现智力障碍与发育障碍,严重会导致患儿死亡,存活者多留有严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所以早期实施有效措施尽快促进新生儿黄疸的消退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主要在新生儿黄疸患者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分析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新生儿患者均为母乳喂养,均未患有新生儿溶血与免疫系统疾病。其中对照组男婴28例,女婴22例,胎龄为35~42周,平均胎龄(37.2±3.0)周,平均体质量(2572.4±461.3)g,平均Apgar评分(8.2±1.4)分。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后予清洁皮肤、佩戴蓝光眼罩予蓝光治疗,加强体温及呼吸监测,观察患儿皮肤黏膜黄染及消退情况。
试验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新生儿发生黄疸后,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将发病机制、治疗办法、预后风险等内容告知家属,使家属对该病的认知得到提升,重视该病,从而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更加配合。②皮肤护理。患儿进食1小时之后,对患儿进行抚触,抚触顺序为腹-背-四肢,1次10min。2次/d,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力度适中,加强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变化,如果有异常现象出现,需要及时通知医生。③照射护理。首先将光疗箱进行消毒,对室内的温度与湿度进行适当调整,防止患儿感冒。脱光衣物后,为患儿穿好尿不湿,带遮光眼罩,将患儿放入光疗箱中,对其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患儿进行照射时,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儿情况,记录治疗时间。治疗结束后,患儿可以引用适量温水,避免出现脱水情况。④排便护理。帮助患儿按摩腹部,促进患儿肠胃蠕动,防止患儿出现便秘。
1.3 评价指标
所有新生儿患者在护理4d后参与血清胆红素检测。根据新生儿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判定患儿的护理效果,显效:新生儿患者皮肤黄染现象基本消失,吃奶与睡眠都显示正常,血清胆红素小于119.8umol/L。有效:新生儿患者皮肤黄染基本消失,吃奶与睡眠基本恢复正常,血清胆红素在137~172umol/之间。无效:皮肤仍然存在黄染现象,血清胆红素大于206umol/L。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x2检验,数据结果以百分率(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均数差表示,(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
试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体质量、新生儿胎粪变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是该疾病的多发时间多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2~8天,发病时无临床症状,但如果新生儿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一直升高,就可能使其疾病持续发展,成为病理性黄疸,使新生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发生严重损伤,导致新生儿出现不可逆转的后遗症。目前,临床针对新生儿黄疸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降低患者的血清胆红素。
对新生儿黄疸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研究结果得出,试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体质量、胎粪变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研究得出,在新生儿黄疸中实施优质护理能够使临床护理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本次研究中,对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皮肤护理、照射护理、排便护理等方式,对患儿家属的思想认知进行纠正,使其重视黄疸疾病对患儿造成的危害,尽早给予患儿对症治疗与科学护理。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或改善,使患儿胃肠道蠕动加速,促进患儿排除粪便,同时还能有效避免患儿出现便秘,减少胆红素在患儿体内的二次吸收。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够使新生儿体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得到有效降低,胎粪转黄时间缩短,使新生儿的体质量得到提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