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康复外科标准护理流程 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2020-12-09曹雪梅
贾 娟,曹雪梅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1)
髋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7%以上,老年人为该骨折的多发人群,因其骨密度较低,更容易发生髋部骨折,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髋部骨折的主要方式,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与支持力量,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必须在围术期加强护理干预[1]。本次研究选择纳入5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样本,在围术期予以不同护理干预,分析实际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选择纳入50例髋关节置换病例样本,按照手术先后进行交叉分组,设置对比组、研究组,前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8~83岁,均值数(62.1±10.3)岁;后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7~84岁,均值数(62.5±10.4)岁;纳入病例样本符合髋部骨折诊断指南与标准[2],具有手术指征、耐受性,两组样本基线资料对比结果为:P>0.05,提示本次研究可行。
1.2 方法
对比组(25例)于围术期实施一般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术中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术后予以体位、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基础指导。
研究组(25例)于围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标准护理流程,术前: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对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宣教,采用合适方式,对其与家属展开健康宣教,使其能够正确认知疾病、治疗、及预后知识,获得认可与支持,对于存在负性心理情绪者,需要及时进行疏导和鼓励,帮助树立治疗信心,同时,做好肠道管理,禁食6小时,禁水2小时,另外,全面评估手术可行性和风险,提出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比如:深静脉血栓、感染、压疮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术中:护理人员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提前调整手术室温度、湿度至最适状态,将需要输注液体放置恒温箱加温,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以此防止发生低体温,同时,协助医生做好麻醉工作,准确快速递送各种手术物品,确保手术能够尽快顺利完成;术后,一般情况下,术后2小时即可指导患者饮用30~50 ml水,无恶心呕吐可增加量,术后4小时可以让患者喝稀饭等流食,然后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当麻醉作用消退,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护理人员可通过多模式镇痛方式对其进行镇痛护理,若疼痛不是非常严重,尽可能采取物理镇痛方式缓解疼痛,比如:按摩、敷贴、分散注意力等方式,若疼痛严重,可视具体情况选择使用镇痛药物改善疼痛,麻醉清醒后行踝泵运动,至恢复稳定状态,护理人员及早鼓励和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从关节外展逐步过渡至腿部屈伸、床上运动、床下活动等,锻炼过程需遵循循序原则,以患者耐受力确定锻炼时间、强度,出院时,再次叮嘱康复运动的重要性,使其在院外也能够坚持进行锻炼,促进康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临床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4.0软件计算处理研究中所涉及数据信息,计量资料(±s),t检验,计数资料(n,%),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统计,研究组住院、术后卧床、骨折愈合等时间均短于对比组,且相关并发症(感染、压疮、静脉血栓等)也比对比组低,差异显著,P<0.05,详细如下:对比组25例:住院时间(17.66±1.74)d、术后卧床时间(32.24±2.38)d、骨折愈合时间(13.19±1.52)周,并发症发生率24.00%(6/25);研究组25例:住院时间(15.27±1.36)d、术后卧床时间(28.15±2.11)d、骨折愈合时间(12.04±1.21)周,并发症发生率4.00%(1/25)。
注:t=5.4111、6.4295、2.9596,P=0.000、0.000、0.0048;x2=4.1528,P=0.0416。
3 讨 论
近年来,髋部骨折患者发病率随之增加,虽然经手术治疗能够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但是,若围术期护理工作不得当、不到位,不仅会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还会引起其他相关并发症,阻碍康复进程,因此,在围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至关重要[3]。加速康复外科标准护理流程是一种新兴的干预模式,主要是指在围术期实施一系列优化护理措施,旨在减少应激、加快术后康复[4]。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经统计,研究组住院、术后卧床、骨折愈合等时间均短于对比组,且相关并发症(感染、压疮、静脉血栓等)也比对比组低,差异显著,P<0.05,说明加速康复外科标准护理流程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
综上,针对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标准护理流程,可显著减少患者恢复时间、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