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价值
2020-12-09蔡芹,夏燕
蔡 芹,夏 燕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600)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慢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方面多采用药物维持治疗方法为该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1]。但相关研究资料指出,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用药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糖表现,进而可对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及健康水平均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在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为其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2]。为此,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预防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6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有男19例,女12例,年龄为57~82岁,平均年龄为(70.6±3.1)岁。观察组中,有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59~81岁,平均年龄为(71.0±3.2)岁。两组的基础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用药指导、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通过向患者发放糖尿病相关的健康手册,同时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的临床知识及治疗方法。(2)用药干预: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充分说明治疗药物的用药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叮嘱其定时定量用药,并定期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避免出现注射部位皮肤硬结表现。(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干预计划,规定每日的摄入总热量,少食多餐,并适量进食富含蛋白质及高纤维的食物,养成规律饮食习惯。(4)低血糖处理:若患者出现了因低血糖所致的昏迷表现,则应立即为其输注浓度为50%的葡萄糖溶液;若患者的低血糖症状较轻,则可告知其食用巧克力、果汁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并定时进行血糖监测;若患者在服用阿卡波糖后出现了明显的低血糖表现,则应依据低血糖严重程度为其应用适量的10%葡萄糖注射液展开静脉滴注,并暂停服用阿卡波糖,待血糖水平逐渐平稳后,则可对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的应用剂量进行个性化调整,并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标准,以有效预防低血糖再次发生;护理人员需加强存在低血糖发生风险患者的夜间监护强度,若患若者在夜间睡眠期间出现大汗淋漓及躁动表现,则应立即唤醒患者,并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检查,若患者存在低血糖表现,则应积极为其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5)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现状,向其推荐适合的运动项目,并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若患者在运动期间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表现,则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合理调整运动计划。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后的健康行为采纳情况及低血糖发生率。
1.4 统计学
文中计数(x2检验)资料用SPSS 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后的健康行为采纳情况对比
护理后,在对照组31例患者中,合理饮食患者例数为20例,所占比率为64.5%;合理运动患者例数为16例,所占比率为51.6%;血糖监测患者例数为22例,所占比率为71.1%;低血糖有效预防例数为19例,所占比率为61.3%。
在观察组31例患者中,合理饮食患者例数为29例,所占比率为93.5%;合理运动患者例数为27例,所占比率为87.1%;血糖监测患者例数为30例,所占比率为97.1%;低血糖有效预防例数为27例,所占比率为97.1%。
依据上述数据可得知,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健康行为采纳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护理后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对比
护理后,对照组31例患者的低血糖发生例数为11例,该组的低血糖总发生率为35.5%(11/31);观察组31例患者的低血糖发生例数为2例,该组的低血糖总发生率为6.5%(2/31)。两组的低血糖总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值=7.88,P值=0.01)。
3 讨 论
低血糖作为一项较为常见的糖尿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表现,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多汗等症状,从而可对患者的健康水平及治疗效果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低血糖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护理方法,其可通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进而使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用药情况、心理状态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显著提升护理干预效果及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通过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预防性护理后发现,观察组的各项健康行为采纳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低血糖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进而证明,预防性护理可有助于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采纳率,同时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为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低血糖发生几率,改善健康行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