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幸福观的多重维度解析*
2020-12-09何婷,刘君
何 婷, 刘 君
(1.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2. 沈阳医学院 纪检监察处, 沈阳 110034)
习近平幸福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具有科学性;习近平幸福观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习近平幸福观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基于此,习近平幸福观彰显出多重维度:第一,习近平幸福观的主体性——人民幸福;第二,习近平幸福观的源泉——劳动实践幸福;第三,习近平幸福观的层次跃升——从物质幸福到精神幸福;第四,习近平幸福观的实现路径——发展幸福;第五,习近平幸福观的张力——从中国幸福到世界幸福。这五重维度共同架构了习近平幸福观,让习近平幸福观成为立体的、多维的,而不是单一向度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思想体系的多重维度,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幸福观的了解和认识,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一个基本遵循。
一、突出幸福的主体:人民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追求自身幸福的欲望愈发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层面概括了“中国梦”,其中个人层面的“中国梦”也就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是习近平幸福观的本质和核心。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充分彰显出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习近平幸福观始终不离“人民”二字,中国全体人民是习近平幸福观的主体,创造幸福生活是为了人民,人民是幸福的创造者和实现者、享受者和受益者。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2]将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维护好才能让人民幸福。为此,习近平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中解决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发展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之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民创造历史,幸福生活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3]幸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人民始终是第一位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4]2人民创造出无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5]人民当然有权享受幸福生活。由此可见,习近平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新阐释。
二、找准幸福的源泉:劳动实践
恩格斯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要靠实践劳动来满足,所以人类的幸福来源于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实践创造财富和价值,是幸福的源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由此,习近平幸福观也必然产生于当代中国实践,实践性是其基本特征。没有实践就没有习近平幸福观,劳动实践是习近平幸福观最直接的来源。习近平认为:“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7]幸福的源泉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和实践,幸福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不断奋斗。劳动获得财富,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对立面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针对新时代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党确立了十四条基本方略,也就是“十四个坚持”。“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4]7路线图和方法论是前提基础,那么劳动实践就是必要手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代代人的持续奋斗,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样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幸福指数。
习近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讲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8]习近平特别强调实干的重要性,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实干兴邦”。这些都说明习近平幸福观本身尊重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创造了事业财富,人们在劳动中享受幸福,让讴歌普通民众的诚实劳动成为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
三、跃升幸福的层次:从物质幸福到精神幸福
幸福生活的基础条件首先是物质生活能否得到基本保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至邓小平“三步走”第一步达成时期,尽管我国也注重对精神幸福的追求,但是限于当时国力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得不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贫困和温饱等物质层面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基本保障,但是社会主要矛盾凸显,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更多地体现在精神追求层面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作为高级生命体,不能只简单停留在最低层次的物质层面的满足上,而是需要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即精神幸福。习近平幸福观实现了幸福层次的跃升,不仅仅是追求物质幸福,更多地是为了实现精神幸福。
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9]抓好文化建设,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让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进行文艺创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才能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精神层面的满足。
2015年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增加,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0]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刻存在,因此要锲而不舍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任务,使之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最终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要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动群众;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先进模范等榜样示范作用,告诉人们什么是值得歌颂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反对的;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和谐向善的社会氛围;家庭文明建设也要予以特别重视,因为家庭、家教、家风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也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精神富足感日益得到满足,这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精神基础。
四、实现幸福的路径:发展幸福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和路径。只有遵循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指引,通过全方位整体发展,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才会更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人民共同的期盼,也是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为人民未来美好生活作了预期和规划。
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哪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只有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兼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人民才能充分感受到幸福。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提升;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社会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依据[11],应通过新五大发展理念指引科学发展,而不是盲目的不平衡的发展,这样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一致,贯之以新发展理念,突出打好三大攻坚战,相对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内容更加丰富、涵盖更加广泛、涉及更加全面。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发展均衡、完备,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才能使中国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美好的生活,使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得到提高。
五、凸显幸福的张力:从中国幸福到世界幸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面对着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加的时代,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共赢、多赢。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发出中国声音,希望世界各国也走和平发展道路,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带给世界人民,共同构建和平、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坚持对话协商,尊重世界各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走对话而不对抗的新路,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坚持共建共享,正如习近平指出,“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才能为各国人民撑起安全伞。中国坚持合作共赢,习近平在2012年世界和平论坛上指出:“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12]中国不但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身国力,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而且积极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共同繁荣。中国坚持交流互鉴,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中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国坚持绿色低碳,认为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保护地球家园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可循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构筑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还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充分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国际视野、世界胸襟和人类情怀。
习近平幸福观是一种家国幸福观,惠及全体中华儿女,即“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也是一种人类幸福观,关注中国人民幸福的同时也心系整个人类的现实状况和前途命运,凸显出中国幸福的张力。
六、结 语
纵观上述,习近平幸福观的主体是人民,是为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幸福的源泉来自于劳动实践;更加追求精神幸福,实现了幸福层次的跃升;通过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等手段来实现幸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张力所在。
习近平幸福观的五重维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了关涉幸福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习近平幸福观以人民为主体,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203次之多,足见对人民的重视。这就说明习近平幸福观以人民为主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它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一脉相承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3],同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新发展观注重科学发展,而联系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两大基本观点,因此习近平幸福观的幸福源泉和实现路径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继承。幸福层次跃升和幸福张力凸显则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因此,习近平幸福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阐释,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追求的深刻表达。
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幸福之路是坎坷的。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必然呼唤新思想。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新时代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以往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观,使其成为一种崭新的幸福观,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习近平幸福观不是致力于描绘不切实际的抽象空泛的幸福乌托邦[14],而是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的理论创新。
新思想领航新征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习近平幸福观不仅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指向,而且为世界各国研究和解决幸福问题贡献了中国幸福方法论,必将引导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幸福起来,推动整个人类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