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营养杯育苗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2020-12-08王文业
王文业
摘 要:油松是我国林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常用的生态绿化树种,我国北方山西、辽宁等省较干旱,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常常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树种,而油松属于常绿针叶乔木,具有耐寒和抗旱等优势,最适宜作为北方抗旱造林的主要树种。抗旱造林是我国协调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一方面能够起到抗旱的作用,调节小气候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对油松营养杯育苗抗旱造林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油松;营养杯育苗;抗旱造林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0-0074-02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文献标志码: B
油松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对环境气候、土壤等生长条件要求不高,耐干旱、寒冷,主要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用于抗旱造林中成活率较高,被广泛种植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气候环境,需要相关部门将油松营养杯育苗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提高油松种植成活率。相关科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油松种植成活率高达90%以上,进一步实现了抗旱造林的基本目标,有效改善了北方地区土壤干旱问题,改善了小气候环境,促使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
1 油松基本介绍
油松属松科树木,树皮呈灰褐色,油松高度最高达30 m,其胸径最多可达1 m,树皮形状不规则且呈鳞块。油松小枝粗且壮,大枝则一般呈平展状态,少部分呈斜向上的状态,油松的雄球花长度在1.2~1.8 cm,一般呈柱形,多生长在新枝的下方,球果一般呈卵形,长度在4~8 cm[1]。油松种子一般长7 mm,花期在每年5月,次年10月球果成熟。油松为阳性树种,喜光,具有耐寒、耐贫瘠和耐旱等优点,油松种植需要排水性和透气性较好的土壤条件,土壤一般呈酸性或中性,最好为钙质黄土。油松木材颜色一般呈浅黄色或红褐色,木材边料呈浅黄色或白色,木材结构较细密,经久耐用,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生产工作中,如造船业、纤维工业、家具行业和建筑业等,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之一,分布较为广泛,多分布在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
2 油松的应用价值
油松具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工业价值等重要作用,首先,油松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其松节可入药,味苦,具有活络止痛和去湿祛风等功效,其松叶入药则具有明目安神和杀虫止痒的作用,其松球能够润肠通便,同时能够用来治疗痔疮和白癜风等疾病,而松花粉性温,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对于十二指肠溃疡和外伤出血等具有良好的疗效。此外,油松还具备良好的药理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体温,还具备镇静、镇痛、降血脂、抗炎、延缓衰老、抗病毒、镇咳祛痰等价值,调整人体机能并有益人体健康[2]。其次,油松的观赏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油松主干挺直,分枝形态多姿,树冠层次有序,街景丰富多彩,用于街边绿化非常适宜,同时油松还被应用于园林配置中,适用于混交种植、独植和纯林群植等,可优化城市环境。最后,油松还具有极高的工业价值,油松木材含有丰富的松脂,常常被用于制作人造纤维、电杆和枕木,松节油可以供工业使用。总之,油松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价值,因此油松营养杯育苗抗旱造林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是提高油松生长品质的基本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油松营养杯育苗抗旱造林还是我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油松成林后根系发达,能够起到良好的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等作用,尤其是在我国西北等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方,油松种植及相关种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于治理环境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3 油松营养杯育苗抗旱造林具体技术
油松营养杯育苗抗旱造林包括两大环节,分别为营养杯育苗环节和移植造林环节,其中营养杯育苗环节包括育苗地选择、苗床准备、营养杯规格、油松苗装袋和苗床管理等,而移植造林環节则包括造林时间、苗木选择、起苗运输、抗旱栽植和移植后管理技术等,同时为提高油松育苗质量,还需要相关技术工作人员掌握各种关键技术。基于此,本文从以上几部分对营养杯育苗抗旱造林技术进行了分析。
3.1 营养杯培育
油松的营养杯培育需要经过两年,第1年进行种子繁殖,育苗繁殖过程与相关技术与普通育苗相同,第2年将幼苗植入营养杯中进行培育,一直到雨季到来之前。
3.1.1 育苗地的选择
油松育苗地是营养杯育苗的首要关键环节,需要所选地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要求土地平整、不积水,育苗地所处位置交通要便利,常年光照充足,同时与造林地的距离不要太远[3]。育苗地选择完成后进行整地,通常在每年的3—4月也就是育苗前开始整地,用打茬机深翻土地,清理土壤中的杂物,根据育苗地的大小确定育苗池的规格,育苗池一般宽为90 cm,池埂宽大约为30 cm,高度要高于营养杯,一般高出4~5 cm,目的是方便后续育苗管理工作的开展。
3.1.2 苗床准备与营养杯规格
苗床与苗床之间要预留人行通道,每行苗床之间距离为50 cm,而油松营养杯规格则需要满足相关技术要求,选择高度、直径与厚度适应的塑料袋,规格依次为11 cm、8 cm和0.8 mm,如果部分幼苗生长速度较快,则应该扩大塑料袋规格。此外,技术工作人员还需要在营养杯的底部打2~3个小孔,每个小孔的半径应该保持在2~4 mm,始终保持营养杯土壤的通气性,避免苗木根部出现腐烂的情况。
3.1.3 油松苗装袋
在第1年对油松幼苗进行消毒和催芽处理,次年进行装袋,在后续起幼苗的同时,要将成活率低和病苗清理出来,选择成活率高的优质油松幼苗并装入塑料袋中。在装袋之前需要在塑料袋中装入1/3的营养土,将根须发达的油松幼苗放入土中并均匀分开,埋根完成后装满土,在此操作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士完成,必须要摆正并提正油松幼苗,土壤装入后要压实,确保幼苗的牢靠。
3.1.4 营养土配制与苗床管理
油松育苗营养土配制是一项关键技术,相关技术人员在选择容器育苗基质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秉承性价比高、操作简单和来源广泛等基本原则。我国北方地区营养土配制比例一般为6∶3∶1,其中原土质占比60%,松针土占比30%,而家畜粪便则占比10%。此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多效复合肥,与营养土搅拌均匀。苗床管理则需要管理人员用土壤将营养杯与营养杯之间的缝隙填满,及时提供水分和肥料,同时还需要定期施有机化肥,为油松幼苗提供充足的养分。
3.2 移植造林
3.2.1 移植造林时间的选择
油松移植造林时间的选择是决定其生长品质的重要环节,当油松幼苗经过90 d左右营养杯育苗后方可开展移植造林工作。一般来说,在生长季均可以进行移植造林,但为确保油松幼苗的成活率,一般选择在7—8月开展工作,此期为北方雨季,降水量丰富且光照充足,在这期间油松缓苗期要远远短于其他时段,大大提高了油松幼苗的保存率[4]。
3.2.2 苗木的选择
在移植造林之前要进行油松幼苗的选择,一般选择高度超过20 cm的移植苗,同时选择的苗木还要长势良好且成活率高,无明显和隐性病害。如果苗木选择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则会大大延长缓苗期,且苗木后期管理更加困难,抗逆性较差,如果选择的是优质苗木,则便于后期管理。在选择苗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不要选择过于高大的苗木,这样会大大增加运输成本。
3.2.3 起苗运输与移植坑规格
营养杯育苗为油松起苗、运输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能够保证幼苗根部完整,有利于提高幼苗成活率。在油松幼苗起苗和运输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轻拿轻放,保护幼苗的根部,避免根部遭到破坏影响移植造林质量。此外,移植坑规格要根据营养杯的大小进行确定,移植坑深度要与营养杯上部保持平行,其半径是营养杯半径的两倍,确保营养杯能够放入移植坑。
3.2.4 抗旱栽植
抗旱栽植一般选用深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为苗木提供充足的水分并避免苗木被刮倒,基于此,管理人员要先确定栽植深度,一般不超过30 cm,种植完成后回填土并将四周的土踩实,栽植密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为方便后期油松生长管理可以合理稀疏种植,最大限度地确保一次成林。油松幼苗栽植完成后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如果干旱情况较严重,则需要進行人为浇灌,在后期管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在科学控制栽植密度的基础上减少间伐抚育作业,简化育苗流程。在油松生长过程中减少人为干预,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抗旱造林成本和后期管理成本,提高油松抗旱造林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还减少了对油松幼苗的损伤,提高了油松苗木成活率,确保了油松生长质量。
4 结束语
总之,油松营养杯抗旱造林技术与传统造林技术相比更具优势,将成活率提高了20%,保存率提高近40%,同时还免去了补植等后期管理程序,缩短了缓苗期。为保证百分百成林率,需要做好林木生长的保护工作,避免人畜危害。
参考文献:
[ 1 ] 吕树成.科学运用油松营养杯抗旱造林技术[J].吉林农业,2019(1):80.
[ 2 ] 张学键.探究辽西地区抗旱造林运用的油松营养杯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38(20):174.
[ 3 ] 任宪常.浅析油松、侧柏容器育苗及抗旱造林技术[J].花卉,2019(6):226.
[ 4 ] 李春雷.油松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