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夏种业发展情况分析
2020-12-08余晓慧
余晓慧
摘 要:结合2018年种业数据,对宁夏种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通过与2017年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概括并总结了2018年种业发展成效,提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宁夏种业发展方向,以促进宁夏农作物种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种子生产;种子企业;种子管理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0-0022-02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志码: A
2018年,宁夏以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冬小麦免费供种项目为抓手,着力提高供种保障能力,加快绿色优新品种选育、扩繁、推广,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提升种业服务水平,为宁夏种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 2018年宁夏种业发展总体情况
1.1 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略有下降
2018年宁夏农作物种子生产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生产面积1.31万hm2,与2017年相比面积下降3 200 hm2。
1.1.1 小麦种子生产面积略有增长
春小麦种子生产以引黄灌区为主,2018年春小麦种子生产面积2 667 hm2,与2017年相比增加200 hm2,增幅8%,单产约350 kg/667 m2。冬小麦种子生产以南部山区为主,由于近年连续实施冬小麦免费供种项目,冬小麦种子生产面积有所增加,2018年冬小麦种子生产面积1 600 hm2,与2017年相比增加800 hm2,增幅100%。
1.1.2 水稻种子生产面积基本持平
水稻种子生产以引黄灌区各县为主,主要满足宁夏播种需求, 2018年水稻种子生产面积5 667 hm2,比2017年下降333 hm2,降幅5%。
1.1.3 玉米种子生产面积大幅下降
玉米种子生产以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为主,由于个别企业颁证条件暂未达标,未能及时办理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影响制种落实,加之企业库存压力大,导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大幅下降。2018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为3 200 hm2,比2017年减少3 800 hm2,降幅54.2%[1]。
1.2 种子企业实力稳步提升
1.2.1 种子企业数量和规模基本稳定
种子企业是种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018年全区共有种子企业122家,其中省级颁证企业有30家、市县级颁证企业92家。与2017年相比,种子企业总数量减少了1家,省級颁证企业减少了2家,县级颁证企业增加了1家。种子经营企业注册总资本为23.1亿元,比2017年增加了2%;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共3家,与2017年相同,注册资本9.4亿元;注册资本3 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29家,比2017年增加了2家,注册资本总额9.06亿元,比2017年增加了10%;注册资本500万~3 000万元的企业64家,比2017年减少2家,注册资本总额4.1亿元,比2017年减少4%;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企业26家,比2017年减少1家,注册资本总额0.53亿元,比2017年增加了1.4%。
1.2.2 种子企业销售收入稳中有增
宁夏种子销售以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瓜菜等为主,小麦、水稻和马铃薯以本企业商品种子为主,玉米和瓜菜种子以代繁制和代销为主。2018年,宁夏种子企业销售收入8.9亿元,比2017年增加5.1%。其中小麦种子销售收入0.64亿元,占销售总额的7.2%,比2017年减少976万元;水稻种子销售收入1.5亿元,占销售总额的16.8%,与2017年基本持平,玉米种子销售收入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33.7%,比2017年增加约7 400万元,瓜菜种子销售收入1.94亿元,占销售总额的21.8%,比2017年增加2 233万元;马铃薯种子销售收入1.1亿元,占销售总额的12.3%,比2017年减少2 980万元。
1.2.3 龙头企业优势逐渐凸显
2018年,30家省级颁证企业种子销售收入共4.67亿元,比2017年增加0.17亿元,占全区种子企业销售总额的52.4%;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种子销售收入5.1亿元,占全区种子销售收入的57.3%。由此可见,省级颁证企业和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力和优势极为明显,在全区种子产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1.2.4 企业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2018年,全区种子企业共有工作人员2 152人,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6人。各类种子企业共有科研人员308人,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53人,增幅20.8%;种子企业共投入科研经费3 604万元,与2017年相比增加730万元,增幅25.4%。企业申请通过审定的品种12个,进入区试品种234个,比2017年增加146个,增幅166%。可见,科研育种企业的数量、企业科研人员和企业科研经费投入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企业的育种创新水平也有较大提升。
1.3 种子管理能力基本稳定
1.3.1 基层种子管理部门数量缩减
受机构改革影响,部分县区种子管理部门职能开始合并,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保留的种子管理机构或行使种子管理职能的部门共有20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2个、县级17个,与2017年相比减少4个,其种子管理职能划入其他单位,种子管理部门合并对基层种子管理工作的开展已经开始产生影响,专职工作人员较少,部分市县种子管理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落实力度大打折扣。
1.3.2 种子管理队伍结构不平衡
2018年,全区种子管理机构和承担种子管理职能的单位在编在岗工作人员共354人,比2017年多1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4人、大学本科190人、大专及以下人员149人,分别占全体在编在岗工作人员的0.2%、3.9%、53.7%和42.2%。全区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共有技术人员326人,其中获得正高职称共12人、副高职称91人、中级职称116人、初级职称及以下107人,分别占技术人员的3.9%、27.9%、35.6%和32.6%。从整体上来看,全区种子管理机构和承担种子管理职能的单位中高学历和高技术职称人员占比较小。
1.3.3 品种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全区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完成自治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类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354个品种,比2017年增加225个品种,增幅174%;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4类23个,比2017年增加1类3个,增幅15%。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良种商品化率分别为45%、90%、100%、5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4.2%。根据新修订的《种子法》及配套管理办法,修订出台了宁夏审定标准和管理办法,为规范种子管理、净化种业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创新能力仍然有限
商业化育种体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技术人才匮乏,种业科技水平较低,育种研发投入不足,进展缓慢,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力度不够,人才激励作用不明显,科企合作融合不紧密。
2.2 基地建设层次仍然不高
农作物种业生产基地“五化”程度偏低,长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不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布局零散,基地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繁制种成本较高,社会资本注入不够,产业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基地监管体系不健全[2]。
2.3 企业竞争能力仍然不强
种子企业仍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多、小、散”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改善,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科研能力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
2.4 市场监管能力仍然不足
种子企业的中间代理商、终端零售商数量较多,市场分散,非主要农作物“一品多名”且“一名多品”现象普遍,种子纠纷逐年增加,检疫性病害发生风险加大,市场监管难度增加。
3 宁夏种业的发展方向
3.1 强化政策支撑,加快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市场调节等手段,建立比较完善的种业科研机制,促进科研院所和区内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围绕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加快培育一批优质新品种;加大新品种择优补助力度,推进新品种更新换代。
3.2 搶抓区位优势,推进特色种子基地建设
宁夏是国内外公认的最佳粳稻生产区、最佳马铃薯生态区、西北春小麦优势产区和“黄金玉米产业带”,发展农作物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结合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项目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提高宁夏种子基地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南繁基地基础设施,做好基地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发挥优势基地作用。
3.3 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或建立企业联合体,逐步形成紧密合作、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商业化育种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办事流程,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转变营销和服务方式,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种业博览会和种子双交会,在学习区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同时,扩大区内种子品牌在区外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3]。
3.4 加强体系建设,强化种子管理服务职能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参考农业农村部和其他省份的改革经验,梳理种子管理工作职能,及时反馈相关问题,积极争取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确保种子管理工作上下贯通,形成种子管理服务工作合力,助推种子产业持续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 1 ] 2018年中共种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 2 ] 邓好武.新时期种子市场现状及加强种业管理的策略[J].农技推广,2018(22):29.
[ 3 ] 施俊生,吴伟.浙江省现代种业发展成效与展望[J].中国种业,2018(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