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孙艳华:留住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
2020-12-08
10月20日上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迎来一批八九十岁的“银发”老兵。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今天,他们特地来参观正在这里举办的“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吉林省通化市,70岁的孙艳华被称为“红色文化活字典”,她不是抗美援朝的亲历者,却通过寻找、采访老兵,还原了许多抗美援朝期间的故事。
“癌症”作家传承老兵精神
孙艳华是一位身患癌症18年却笑对人生的强者;身为通化市委老干部报告团团长,她实地走访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报告宣讲时,她将“老兵”们鲜活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激起受众对“老兵”的敬意。60多岁的孙艳华年轻时做过军工厂连队指导员和厂团委副书记,中年进入政府机关从事思想政治工作20多年,因患乳腺癌于2001年从通化市物资局退休。回到家的孙艳华选择了写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吹响抗美援朝的号角,作为志愿军开赴朝鲜的通道之一,通化地区全民动员保障前线是当时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70年过去了,那些健在的老兵、担架队员、民工,还有抢救伤员的医务工作者如今还生活在我们身边,但大多已是耄耋之年,我希望能找到他们,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孙艳华说。战斗英雄对她的影响、军工企业工作经历中与老兵的不解之缘,让孙艳华对参战老兵怀有特殊感情。孙艳华抢救发掘通化老兵故事的想法与通化市委老干部局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局党委专门开会做出决定,利用现有老兵资源,开发、挖掘老兵参战史,组建以孙艳华为团长的老干部报告团。
受命以后,孙艳华开始查军史,找资料,采访参战老兵,她爱人所在的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成了她的资料库,她坚持每天早晨三四点钟起床写作,九点钟停笔,然后深入老兵家中采访、参加社会活动,闲暇之时看书,查资料。经过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45万字的长篇小说《军旗的骄傲》完稿了。出版后,她用三个月时间把小说改编成同名34集电视连续剧剧本,现这个剧本已由陆军电视剧艺术中心改编为36集电视连续剧《热血兵魂》,正在筹拍中。
2012年秋季,孙艳华开始为报告团撰写报告稿,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她动员在铁路退休的80多岁老父亲帮助寻找铁路方面支前的资料,邀请爱人驱车去集安、辉南、梅河口等地走访抗美援朝老兵、老担架队员、老公安、老支前工作者,她用笔記录老人们的故事,爱人用照相机和录像机拍摄下影像资料。历时一年,他们夫妇整理出了一部一万余字,一百张图片的通化红色历史报告稿。在老干部局支持下,她带领通化市老干部报告团,向听众讲述了3年抗美援朝战争中通化全力以赴支前的往事。
整理出400多位老兵的抗美援朝故事
在创作一部以老兵为题材的作品时,她结识了在杨靖宇烈士陵园守陵的老兵徐振明。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转业时主动选择到通化靖宇烈士陵园工作,为将军守陵。他退休后,儿子徐永军继承了这份工作,父子传承守护了杨靖宇英魂62年。徐振明的事迹让孙艳华对老兵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在徐振明的建议下,出生于抗美援朝期间的孙艳华萌生了寻找抗美援朝老兵并记录那段历史的想法。“大多数老兵已经80多岁了,我急啊!”孙艳华说。
7年里,孙艳华拉着老伴,自费驾车,开启了“寻兵之旅”。她找到了先后7次荣立战功的老兵刘德厚,采访到15岁上战场的老文化教员李润兰,记录下带领114名铁路工人,冒着敌机轰炸修铁路、排炸弹、救列车的“铁道卫士”高殿甲……她以纪实作家为身份,先后采访了200多位参战老兵,整理出400多位老兵的资料,完成了老兵访谈《冰川血山》、老兵故事文集《血性碑》以及5部长篇小说。此外,她还与老伴胡堂林合作编辑了录入413位老兵战斗简历和图片的画册《军旗的荣光》,其中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占比近六成。随着时间推移,她的“寻兵”范围还扩大到当年的担架队员、铁路工人、民工、妇女干部和医务人员,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加完整地还原了抗美援朝期间人民群众的真实面貌。
她和老伴将自己采集的资料、图片无偿捐献给通化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并亲自参与展馆筹建。她还动员老兵们捐献出战争中的老物件,让纪念馆的藏品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那段岁月,以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从6月开始,孙艳华协助通化多个部门策划开展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活动,并做了10场专题报告。她用一个个老兵真实的故事,讲述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战士们的保家卫国之举,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综合新华社10.21讯 《城市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