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洵美: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出版家
2020-12-08李天增
李天增
早在中小学课本里,中国的学子们就知道了鲁迅、郭沫若、茅盾,之后,又对巴金、老舍、曹禺有所了解。对于“鲁、郭、茅、巴、老、曹”这些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有名的出版家,也已耳熟能详。其实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长期被忽视,被冷漠着,不被人所了解。
他,就是卓越诗人、著名作家、出色翻译家,有影响的出版家邵洵美。
邵洵美,1906年出生于上海,出身于官宦世家,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20岁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回国后,在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写诗撰文,自成一家。为了自己和朋友出书方便,就痴心如醉地投身于出版事业中。
他干出版,开书店、印杂志、办印厂,为朋友豪爽仗义,不但常常资助穷作者出书,还常常在书未出版前,先给作者支付稿费。在文化界被称为“活银行”“沪上孟尝君”。新月书店资金不足,难以为继,他果断关闭其他行业,投资新月。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访问上海,他个人掏钱,在最有名气的饭店请客接待,文化界大腕巨擘、社会名流前来作陪。为了扶植囊中羞涩的艺术家,邵洵美出资兴办了《时代·漫画》,为艺术家们发表作品开辟园地。正是有了他的资助,才使得许多优秀作品得以发表和保留下来。老画家黄苗子曾这样评价:“(邵洵美的)《时代·漫画》《时代·画报》和《万象》对中国漫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洵美,中国的漫画乃至绘画史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他兴办了金屋书店、上海时代图书公司、第一出版社,先后出版有《狮吼》《金屋》《新月》《诗刊》《时代画报》《论语半月刊》《人言周刊》《万象》等11种刊物,出版过《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过》《诗二十五首》一系列作品和文集。
在出版活动中,邵洵美多有匠心之举。譬如,他为了办出一流杂志,在《时代》出版前,先做出一本当时全中国最时尚最豪华的杂志样本,在图书正式出版前,先将书中精彩片段或代表性内容、文字选取若干,编印成装帧考究的样本,作为读者购书的参考,凭着广为宣传,帮助促销,以精美出版物赢得读者的信赖。
邵洵美有广阔的出版胸怀,目光远大,敢为人先,甚至把夫人的嫁妆都投入出版业中。他家在上海繁华地段有一大块地皮,高堂广厦,气势非凡,被称为是“斜桥邵府”,为了他的出版事业,他卖掉地皮,买了汽车跑发行,还不惜花重金在德国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全套影写版印刷机,办起了全国第一家先进的机械印刷厂,专门用来印制《时代》杂志和《申报画刊》。这样的行为在当时作为全国出版中心的上海引起轰动。
这台机器,在1949年前夕,有人愿意帮他迁往台湾,他拒绝了,却痛快地答应了新中国政府要求,卖给了国家,连同工人全部迁到北京,投入印刷《人民画报》工作,为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出版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抗战时期,邵洵美也表现出了一身铮铮铁骨。他拒绝归顺日寇,不写辱国亲日文章,还积极投入抗战中去。1939年初,他首次翻译并秘密印刷、出版了毛泽东的英文版《论持久战》,书印成后,一部分交由中共地下渠道发行,一部分让人趁黑夜塞进外国人宅所或报箱中。当时他还创建了以照片为主的抗日小报《时事日报》以及宣传抗日的月刊《自由谭》。这些举动,体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骨气。
1949年以后,邵洵美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上。先后译出拜伦《青铜时代》、泰戈尔《两姐妹》、雪莱《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家庭与世界》《玛丽·巴顿》等大量作品,把許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他的译作文笔华美,通达熨帖,博得世人赞许。
不幸的是,他于1968年在贫病交加中离世,时年62岁。
(摘自《文化艺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