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桥面铺装脱层开裂病害冲击响应强度评价方法研究
2020-12-08王海君王东宏冯少孔
王海君,陈 峰,胡 杰,王东宏,冯少孔
(1. 广州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700;2. 江苏筑升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00; 3. 广州快速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40;4. 上海交通大学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0 引言
公路桥梁是高速公路的关键枢纽和节点工程,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量、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桥梁已突破80万座,桥梁工程在建设规模、科技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1]。
大跨径桥梁大都采用自重较轻、经济性好的正交异性钢箱梁桥面板。钢桥面铺装是大跨径钢桥的重要附属设施,能够抵御化学侵蚀、雨水等环境作用对桥面板的腐蚀,并提高结构耐久性能,应具有较好的抗磨耗性和抗剪切变形能力[2]。钢桥面铺装是桥梁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第一道防线,是大跨径钢桥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钢桥面铺装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经历了3个阶段,目前形成了浇注式沥青混凝土(GA)、改性沥青(SMA)和环氧沥青混凝土(EA)3大铺装体系[3]。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矿粉含量、沥青含量、拌和温度均较高,具有密水性好、耐久性优、整体性强,以及与桥面板随从性好等特点,是大跨度钢桥面理想的铺装材料[4]。改性沥青是在G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铺装体系,其性能较为全面,包括良好的高温抗车辙、低温抗裂、耐疲劳和水稳定性等[5]。环氧沥青混凝土是由环氧树脂与固化剂反应后,与沥青、增容剂等助剂固化后形成的热固性材料,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在钢桥面铺装中极具竞争力[6]。
钢桥面铺装层受力与变形状态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桥面顶板薄,在强风、车辆荷载等作用下产生振动、冲击作用,影响铺装层的工作状态;桥面顶板布置加劲肋、纵横向隔板等部位,铺装层易产生负弯矩,出现较大拉应力和拉应变;铺装层的受力状态受温度变化影响[3,7]。因此,铺装层的结构特点和材料性能,是其出现病害的内因,而交通荷载、风荷载和温度荷载,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是外因。上述成因导致钢桥面铺装在服役过程中,逐步出现疲劳开裂、低温开裂、黏结层失效或脱层等结构性破坏,以及车辙、推移、隆胀和光滑等功能性破坏[5, 8]。
我国首次将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体系,应用在南京长江二桥,随后应用在润扬长江大桥、苏通大桥、黄埔大桥等20余座大跨径钢桥中,铺装设计施工成套技术不断完善[2]。该铺装体系在我国应用已近20年,服役期的病害调查发现,鼓包、开裂、坑槽和脱层是典型病害[3]。
脱层开裂是环氧沥青铺装的主要病害,一般出现在钢板表面,具有分布随机、界限分明、不规则、面积大等特点[2-8]。当水、空气通过微裂缝进入铺装后,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向行车方向和两侧急速挤压、碰撞和冲击。同时,环氧富锌漆被氧化,钢板发生锈蚀,黏结层逐渐失效,发生剪切破坏和相对推移,出现脱层并不断扩展,继而导致铺装混合料发生大规模推移、开裂病害[2-3]。此时,铺装层的拉应力,以及与钢板界面层的剪应力、拉应力将显著增大,极端情况下是完好状态的3倍以上[9]。因此,准确定位脱层开裂病害的位置、分布状态,为铺装层的病害处治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处治效果和效率,降低处治成本,是钢桥面管理养护的重要内容。
目前,铺装层脱层开裂病害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有目测法、链拖法、探地雷达法、冲击回波法和红外热成像法[10]。但受制于检测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局限性,上述方法存在主观因素影响大、可靠性不足、准确度不高、异常信息识别离散性大,以及结果展示不够直观等问题,且较难在路面病害出现之前,对隐性病害进行预防性检测。
本研究采用冲击映像法,开展钢桥面铺装层脱层开裂病害的评价方法研究。其一,基于近源弹性波场在层状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脱层开裂对波场的放大效应,明确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其二,通过反演计算获得的冲击响应强度指标,结合病害分布形态和尺寸,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评价。
1 近源弹性波场的传播特性
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典型双层环氧沥青铺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设置多个脱层开裂病害。按照冲击映像法的检测流程,模拟激振工况,通过数值求解计算模型的波动方程,分析近源弹性波场的响应特性。同时,建立病害与冲击响应强度的对应关系,并对脱层开裂与否进行判定,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分析依据。
1.1 三维有限元模型
在实际正交异性钢桥面中,加劲肋与钢板连接处存在刚度畸变,当双轮荷载对称作用在纵向加劲肋两侧时,铺装层产生较大局部拉应力与弯曲变形,并在最不利荷载位置出现裂缝等病害[7, 11]。本研究的重点是钢桥面与铺装层之间的贴合状态问题,因此暂不考虑加劲肋的影响。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平面尺寸为:长×宽=7.5 m×3.75 m。模型共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环氧沥青铺装层,厚度均为30 mm,下层为桥面板,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设置(单位:m)Fig.1 Model setting (unit: m)
按照典型交通流的横向分布规律,以及铺装层的局部应力效应,局部变形与脱层开裂病害主要位于轮迹带区域,且多出现在铺装层与钢板之间[2, 12-13]。因此,模型中的两处病害区,均设置在下层环氧沥青与钢板之间,且一处跨越轮迹带。病害区域①尺寸为:长×宽=4.0 m×1.5 m,病害区域②尺寸为:长×宽=1.0 m×1.0 m,高度均为10 mm。
综合考虑计算精度、计算效率等因素,模型网格尺寸为10 cm,共7 020个单元,8 556个节点,如图2所示。同时,模型四侧和下方设置无限元边界,削弱边界效应的影响,减少所采集波形中的噪音成分。
图2 三维有限元模型(单位:m)Fig.2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unit: m)
1.2 参数设计
根据黄埔大桥环氧沥青铺装结构,材料的密度和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2]。为考虑数值计算收敛性等问题,脱层开裂病害采用软淤泥填充。表中,ρ为介质密度,E为弹性模量,μ为泊松比。
表1 材料参数Tab.1 Material parameters
采用雷克子波作为输入震源,施加方向为沿铺装层法向。雷克子波波形简单,收敛快,延时短,且频带较宽、峰值频率较高,符合作为输入震源的要求[14]。震源采样频率为1.0 kHz,采样间隔5.0×10-5s,持续时间2×10-3s,固有频率1.0 kHz,震源加速度时程曲线如图3所示,震源频谱曲线如图4所示。
图3 震源加速度时程曲线Fig.3 Acceleration time-history curve of input source
图4 震源频谱曲线Fig.4 Spectrum curve of input source
1.3 近源波场响应特性
图5 瞬时速度分布云图(单位:m/s)Fig.5 Nephograms of instantaneous velocity distribution(unit:m/s)
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是典型的层状结构,脱层开裂病害检测,可简化为层状介质的内部缺陷检测问题。基于弹性波传播理论,输入震源产生的弹性波场,从激发点开始,呈半球面传播,并在界面处产生反射、折射等转换,形成多次反射波[15]。介质表面接收到的弹性波,是由层状结构各个界面的反射波和转换波,相互影响、叠加得到的,难以获得解析解[16]。因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近源弹性波场的响应特性,及介质内部缺陷对其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选取3个典型工况进行分析。工况1:A点位于病害区域①内,坐标(2.0, 2.0);工况2:B点位于病害区域②内,坐标(6.4, 1.5);工况3:C点位于其他区域,坐标(2.0, 3.25)。3个工况在0.4,0.8,1.2,2 ms的速度分布云图,如图5所示。
在工况1和工况2中,输入震源位于病害区域内(A点、B点),由于病害边界效应的影响,波场在边界处发生了强烈的反射、折射和转换,接收到波形的振幅较大、持时较长;而在工况3中(C点),弹性波传播能量逐渐消散,振幅逐渐减小、持时较短。
将3个工况的响应波形罗列在一起,如图6所示。病害区响应波形的能量和持时,显著高于非病害区,且病害区面积越大,差异越显著。
图6 各工况响应波形Fig.6 Response waveform of each case
1.4 评价指标与方法
当激发点与接收点距离很近,即在近源波场范围内,面波、体波,及其直达波和反射波尚未分离时,无法采用反射法对波形进行分离与分析[15]。由于铺装层与钢板间的脱层开裂病害,是典型的薄层效应问题,接收到弹性波的各个频率成分,均是对层状结构内部缺陷的响应,具有特定的工程意义,因而可直接利用波形的特征进行病害分析[15-18]。
按照现场检测流程,沿纵向逐点进行激发和接收,获得各测点的响应波形,测点间距和偏移距均为0.1 m。同时,计算响应波形振幅的绝对值之和,定义为冲击响应强度I。该参数是接收到弹性波的能量函数,其数值的大小是对内部缺陷的综合反映[18]。通过归一化处理后,绘制二维可视化云图,如图7所示。
图7 二维冲击响应强度分布云图Fig.7 Nephogram of 2D impact response strength distribution
由图可知,冲击响应强度数值较大的区域与预设病害的位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病害区域①的冲击响应强度大于病害区域②,且与非病害区域的数值差异更为显著。同时,当激发点与接收点横跨病害边界时,近源波场的传播更为复杂,指标对病害区边界的刻画存在模糊区,对病害的判定有一定难度[15]。病害区域②边界设置为正方形,云图显示存在1~2个偏移距的偏差,而区域①则更为精确,表明病害面积越大,冲击响应强度对病害位置和分布形态的描述越精确。
病害调查可知,脱层开裂病害边缘的铺装层黏结牢固,存在明显的界限[2]。因此,将冲击响应强度,分为密实和脱层开裂两个等级,以进行脱层与否的判定。具体为:当02.4时,判定为脱层开裂。
2 工程应用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全长7 016.5 m,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桥,设计时速100 km/h。自2008年建成通车以来,大桥交通流量逐渐增大,桥面铺装陆续出现了鼓包、裂缝、坑槽等病害。
钢桥面采用典型双层环氧铺装结构,具体为:防腐层(环氧富锌漆)、防水黏结层(环氧黏结剂,用量0.78 L/m2)、铺装下层(环氧沥青混凝土EA10,厚30 mm)、黏层(环氧黏结剂,用量0.45 L/m2)和铺装面层(环氧沥青混凝土EA10,厚30 mm)[5]。
2.1 数据采集
检测区域为东半幅路慢车道,长17.5 m,宽3.2 m,桩号K47+432 ~ K47+449.5。其中K47+442~K47+449.5段,已局部挖除破损铺装并重新摊铺。采用冲击映像法,对已维修铺装周边区域进行检测,共布置测线33条,如图8所示。测点纵、横向间距为0.15 m,偏移距0.15 m,测点总数1 950个,采样间隔设置为20.833 μs,记录长度0.5 s,以保证原始数据精度。
2.2 数据处理
冲击映像法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有预处理、波形处理、响应能量分析和可视化成像处理等步骤[14]。
(1)预处理:包括提取有效数据、添加位置坐标信息等。
(2)波形处理:包括时窗切除、频率滤波等,将外界干扰信号剔除,并按测线抽取共偏移距道集,形成纵向排列。
(3)响应能量分析:包括响应能量提取与归一化处理。其中,归一化处理是将各点的响应能量与全部测点的平均值做商,以消除锤击力度等人为因素,以及铺装表面平整度等外界因素的干扰。
(4)可视化成像处理:将各测点的响应能量,按照理论分析获得的评价指标,以不同颜色对其进行分级,形成二维可视化云图。
2.3 指标分级
脱层开裂区域的连续性,对铺装体系受力状态的影响显著。当区域连续时,铺装层拉应力、界面剪应力和拉应力将显著增大;当区域不连续,单块脱层区域的宽度小于10 cm时,对铺装体系的受力状态影响较小[9]。
工程应用中,需将数值计算、病害分析相结合,从理论分析和病害分布规律两方面,精确识别、判定和描述病害。因此,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病害的分布形态、尺寸和冲击响应强度实测值,将病害的影响程度分为3级,如表2所示。
表2 脱层开裂病害的影响程度Tab.2 Influence degrees of delamination cracking disease
2.4 结果分析
经流程化的数据处理,根据分级后的指标,获得具备评价意义的二维可视化云图,如图9所示。
图9 冲击响应强度分布云图Fig.9 Nephogram of impact response strength distribution
由图可知,检测区域轮迹带位置,冲击响应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与典型病害的分布位置一致。同时,测线7.5~18 m段,指标数值整体较小,仅两处单点状脱层,影响程度为轻度;测线0~7.5 m段,横向1.5~2.0 m范围内,出现两处块状脱层,影响程度为中度;测线0~7.5 m段,横向2.3~2.8 m 范围内,出现多处连续块状脱层,影响程度为重度。
3 结论
(1)建立脱层开裂病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3个典型工况,表明病害对响应能量具有较强的放大效应,且病害面积越大,冲击响应强度指标对其的刻画越准确。
(2)当冲击响应强度02.4时,可判定为脱层开裂。同时,初步建立了基于病害分布形态、尺寸和冲击响应强度指标的评价标准,将其影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
(3)冲击映像法具有可视化展示、数值化评价的优点,研究结果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同时,病害分级标准,需进一步基于病害调查、数理统计与大量实测数据,并结合钢桥面的结构形式与现行规范,以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体系,为钢桥面铺装的病害调查、日常养护,以及维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和评价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