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浅析
2020-12-08单袁
文/单袁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扶贫工作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巨大挑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能松劲懈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渔业产业扶贫的进展,分析了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开展渔业产业扶贫攻坚的方向与策略。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视察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2015年11月27日~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首次发表了“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思想。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提到,农林产业扶贫是产业发展脱贫的重要内容之一。习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渔业产业扶贫工作已经相对成熟,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一、产业扶贫的实质进展
通过调整优化水产产业布局,推动打造了稻鱼综合种养、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冷水鱼养殖、集装箱式水产养殖模式等新型产业扶贫模式,渔业产业扶贫势头正盛,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
(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精准有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精准扶贫工作中一种有效的渔业产业扶贫手段。现阶段部分地区已经严格执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牵头制定并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积极打造渔业产业扶贫经典模式;水产总站学会还牵头组建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了“产、学、研、推、用”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机制。政府加大开展渔业产业扶贫技术示范的支持力度,指导地方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在稻田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稻渔产业,地方配合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渔业可持续化与产业扶贫协调发展,这一手段充分展现了渔民增产增收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协同发展,是产业扶贫理念实效性和精准性的精彩呈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直接对口帮扶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等贫困地区,帮助和指导当地群众发展、建立稻渔综合种养长效扶贫产业,打造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和精准扶贫样板,并帮助元阳县于2020年5月顺利脱贫摘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多次举办产业扶贫科技帮扶活动,搭建科技与农民沟通的桥梁,并于2019年5月正式脱贫摘帽,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熟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形成的稻渔空间远近闻名,地区特色与模式引领逐步形成。2019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种养面积接近3500万亩,稻谷产量达到1750万t,水产品产量超过290万t,稻渔综合种养可实现亩均增效1500元以上。近几年湖南省每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项目面积50万亩以上,有效带动1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二)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产业扶贫模式成效显著
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产业扶贫模式优化了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发展布局,注重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产业的长期培育和发展。盐碱水养殖模式致力于生态修复,助推产业增效、群众增收,解决了盐碱地治理历史难题,帮助了戈壁渔农业创新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特色渔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因碱致贫、返贫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9%,甘肃省景泰县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井排结合、抬田造地、挖塘降水、渔农并重”的碱水渔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盐碱水资源,发展现代休闲渔业,修复生态环境。并连续多年举办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产业扶贫培训班,变废为宝、脱贫致富的同时也给其它盐碱地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自2016年以来,景泰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到2019年,共建成7个集中连片盐碱水养殖基地,水产养殖面积从800亩增加到1.5万亩、水产品产量从100t增加到3250t、产值从20万元增加到9000万元,辐射16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400元以上,带动盐碱区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三)冷水鱼产业前景可期
积极推进渔业产业扶贫,依托当地实际自然资源科学妥善发展冷水鱼产业,对于脱贫攻坚、振兴渔业产业大有益处,冷水鱼产业前景可期。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地方财政也配合产业扶贫,重点支持资源条件适合的贫困地区发展冷水鱼等其他产业,将发展冷水鱼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共同把冷水鱼等新时代利民产业做大做强。2019年,四川省发展特色冷水鱼产业,养殖面积超过10万立方水体,产值超过10亿元,四川省财政还结合产业扶贫,投入800万元资金引导建设冷水鱼养殖基地,支持有资源条件的贫困村发展冷水鱼养殖。
(四)集装箱式水产养殖模式大放光彩
集装箱养殖是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模式,主要分为两大主导模式:与池塘联动的“陆基推水式”和全循环利用的“一拖二式”。集装箱养殖技术作为渔业领域先进技术,连续三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项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目前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推广应用,养殖箱体达到3000多个。近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全国水产引育种中心开展集装箱养殖试验示范成果斐然,引起了各方关注。集装箱养殖模式在引领渔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产业扶贫中崭露头角,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集装箱+生态池塘”集约养殖模式与尾水高效处理技术,整个养殖过程不再向池塘中投喂饲料,池塘底质不会变脏变臭,可实现水体循环使用,池塘从养殖功能转变为生态湿地功能,实现了传统养殖向休闲渔业、观光农业的转型发展。
二、产业扶贫面临形势与存在问题
(一)社会形势依然严峻
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国外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动力不足,居民消费降级,形势严峻。水产养殖户担心的养殖压塘、病害、滞销等现象纷至沓来,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水产行业,由于疫情影响,交通受阻,运输成为一大难题,决战深度贫困,脱贫攻坚依然任重路艰。
(二)“扶志”与“扶智”要同等考量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拨发扶贫款项治标不治本,不能起到良好的脱贫效果,极有可能造成脱贫后返贫现象发生。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于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然而随着扶贫开发的程度逐渐加深,其弊端已开始显现,贫困地区人口数量减少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扶贫政策取得效果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小。社会管理领域的各方面帮扶力度一减弱,返贫风险就大大增加。开展产业扶贫,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引导、专家开展技术指导示范,贫困户配合行动,但这种配合是要自发配合,而不是被动配合,只有贫困户能积极谋求自己的脱贫之路才是稳固的致富之道。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智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但扶志还需要深入做好工作。
(三)扶贫产业低端且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亟需重视
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农林渔等产业,这些产业往往集中成片,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战略的开展虽然可以加强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产业单一也增加了市场风险,一旦整个行业市场低迷时就会成片遭殃。而且一般贫困村的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消费替代性较强,很大程度上依靠品牌宣传和价格优势,因此扶贫产业往往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当前环境下小龙虾养殖势头正盛,湖北潜江小龙虾养殖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使得其他贫困地区照搬模式、引入资本,鼓励农户流转土地加入到新产业的发展中,然而品牌优势很难一朝一夕建立,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市场信号接收不及时、市场供给不到位等劣势日益凸显,造成产品堆积、滞销,单纯的照搬复制只会让好的产业扶贫模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扶贫攻坚的方法与思考
(一)建立健全产业扶贫联贫带贫机制
优先发展贫困地区渔业是现阶段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帮扶力度、健全联贫带贫机制是推行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为此,要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地区农民进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结对、建立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其他群众一起富起来。多举行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规范意识,带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做好联贫带贫的同时,重视渔政管理,加快渔业法修订,不断完善渔业法律法规体系,打击违法犯罪,切实保障广大渔业行业工作者的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领导干部也要深入基层开展一线工作,有利于第一时间了解基层人员的实际情况,促进农渔民脱贫致富。
(二)充分完善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
2019年5月,农业农村部在广东珠海举办了渔业扶贫产销对接活动,为有效推行渔业扶贫产销对接和进一步实现脱贫攻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该活动的举办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年攻坚任务,是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坚定的一大步,也是现阶段实现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主要模式。
要完善产销对接,一要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如加强产地市场和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销信息服务水平,构建采购端与贫困地区水产养殖企业和贫困渔民的交流合作平台,实现利益最大化。二要加强示范推广。各级单位应该创新集成适宜扶贫的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并指导当地农民熟悉农产品产销相关操作流程,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民自发进行农产品产销相关知识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疫情形势下,受直播带货模式带动,激发出民众的消费热情,助农的大旗迎风飘扬,产地直销由难变易,化劣势为优势。
(三)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战略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一步增强科技与乡村振兴、渔业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有效衔接,也成为了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坚定的职责和信念。根据战略方针要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持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的指导思想,扶贫单位应厘清思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凸显地方优势,制定符合地域特点的实用技术指导方针,并进行定期回访,巩固帮扶成果,努力推动渔业产业实现增产、提质,渔民富裕、渔村美丽。
(四)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力度
2019年中央财政通过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继续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了财政专项扶贫基金的重要作用。中国农业银行也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强有力的决心和举措以及切实有效的行动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服务“三农”和金融扶贫工作。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运行体系。2016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江苏省高宝邵伯湖“渔业养殖权交易平台+政银保+气象指数”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项目经由多方合作,精准抓住扶贫方向,切实有效的保障每一户养殖渔民的利益。今后应继续研究推动政府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等政策措施的扶贫支持力度,才能有效保障扶贫工作全面推动,效果良好,有效杜绝脱贫后返贫复贫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