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2-08陈忠
陈忠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近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发起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深度贫困地区能否真正实现脱贫是这场战役胜利与否的关键环节。教育扶贫是整个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抓手,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扶持力度一直都在加强。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距离真正完成全面脱贫还有一段路要走,需要全国人民一道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重点帮扶,在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上多下功夫,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目标。
一、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顶层设计不清带来的办学思路不明办学层次不高
造成贫困地区教育面貌落后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相关配套政策、重视程度上存在不足外,一些贫困地区的乡镇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与顶层设计,“等、靠、要”思想严重,学校在课程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找不到正确方法,急于依赖财政补贴提高学校硬件条件,忽略了对学生思想的提升,严重影响与阻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另外,一些具备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思路与特色缺乏深入研究与探索,校本课程建设没有凸显出地方的优势资源;还有一部分贫困地区对于学前教育与偏远位置的小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幼儿园占地方幼儿园总数的一半以上;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的乡镇小学以“中心校+村小”的模式为主,就近入学点布局辐射半径达到10公里,有的地区还私自挪用乡村校舍作为养殖场等,以上情况若得不到有效改善,会严重阻碍贫困地区教育脱贫进程。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初中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严重匮乏,导致农村小学毕业生有一部分会随务工的父母进入城市就读或者辍学留在本地。
(二)基础设施匮乏
偏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目前在基础设施方面普遍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比如校舍简陋、教学设备不足、校园规划混乱等;夏季教室内缺乏必要的降温设备,而到了冬天师生大都只能依靠“抱团”“跑步”等方式来取暖,这对于一些教学条件优越地区的学校而言是难以想象的。除此之外,很多村办小学的食宿条件非常艰苦,教室的照明设备、课桌椅数量也是严重不足,这都成为阻碍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至于网络通信设备,在农村较差的网络环境下更是难以发挥作用,已经沦为了摆设,在一些贫困地区政府眼中,学校建设并不是实现乡镇发展的重点。
(三)师资力量匮乏
当前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尤其是优质的青年教师更是缺乏,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很多青年教师选择继续考试回到城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都不太合理。专业结构方面,综合素质类课程如美术、音乐、科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结构方面,教师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获得本科学历的数量比较多;年龄结构方面,中老年教师比例较高,年轻骨干教师数量偏低。
3.对于高层次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不足。在教学训练、进修培训以及实践指导方面都缺乏科学系统的引导,导致乡村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偏低。
(四)教学质量不高
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在深度贫困地区,目前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前教育还没有完全实现人人有学上的要求。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1.7%;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实现了人人上学的局面,但在教学质量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获取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很多有条件的农村生源涌入城市,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
2.贫困地区学校分布不合理,学生上学需要在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有的偏远地区学校辐射公里数高达200多公里,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学校资源的匮乏程度。
3.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质量差导致高中升学率普遍较低,许多家庭更愿意把学生带到城市务工赚钱,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读书无用论”思想在贫困地区的蔓延。
(五)教育扶贫协调联动机制、示范推广机制不强
1.地方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工作不协调,国家给予的教育扶贫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县级财政对于当地的教育项目扶持力度不强,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及时跟进,有的地区为了加快教育工程的推进速度,在没有进行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就让村民尽快完成搬迁工作,导致产生了很多后续问题。2.部分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很多刚制定的政策,群众都没有听过,造成实际的教育扶贫效果并不好,一些贫困家庭对于助学贷款的办理流程与相关还款政策细节并不了解,为了不给子女未来的发展增添负担,一般都不愿意申请。3.要持别强调的是,目前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还没有建成良好的教育扶贫示范推广机制,农民缺乏脱贫致富的具体措施,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关键还是要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与培育农村优势产业等方面入手。
二、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改进策略
(一)精准设计
在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时,要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入手:
1.微观方面,要突出对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办学理念、办法目标以及办学思想上进行创新突破,在规划学校发展战略时要紧密联系当地人才需求与相关政策,确保学校发展理念与地方扶贫建设相协调。
2.宏观方面,贫困地区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计划相统一,大力推进科教兴市,加大对教育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重视优秀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特困生的帮扶,将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与地方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二)精准施策
为了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1.从基础教育入手,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相关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将中小学校舍打造成当地最具文化特色的建筑,全力改善学生的食宿条件;同时,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生第二课堂、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引导,按照“一村一幼”“一村一托”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学前教育;建立城乡学校帮扶体制,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实现教学资源共用共享,逐步缓解贫困地区生源大量流失的现状。
2.要重视职业教育在带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当前,电子商务、特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是帮助贫困地区快速走出发展困境的有效抓手,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让贫困地区劳动力人口都具有一技之长,培养一批初中级技术人才,为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经济长远发展蓄力。
3.优化与完善社区教育体系。贫困地区在老年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家长课堂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指导,还没有完全建成一批具备示范效应的现代化新型农村,贫困地区政府要在民生保障、和谐环境建设及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给子足够的重视[3]。
(三)精准方式
1.要重视教材书籍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核心载体作用,多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学生输送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与教材配套用书,加快乡村图书馆与校园读书角的建设进度,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在书香浸润的环境中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2.要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贫困地区的应用力度,保障贫困乡镇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师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网络精品课堂;同时,还要强化对乡村教师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工作,真正实现乡村教育网络化、现代化。
(四)精准培养
实现对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帮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引进与培养具有较强办校能力的管理人员,加强城乡学校校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积极开展治校能力提升方面的专题性培训,逐步形成良好的贫困地区校园管理人员培养体系。
2.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在岗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除了日常的全员教师培训外,还要鼓励城乡两地的优秀教师进行岗位互换交流,进一步加强城市与贫困地区教学资源的互助共享;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生活保障水平,使广大在岗教师能够专心投身于教学教研活动,让他们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3.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深度贫困地区的学生大都是农村留守群体,缺乏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很多乡村素质教育的实施工作基本上还是纸上谈兵,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因此,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重视贫困地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工作,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五)精准联动
深入推行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还要加快精准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工作。
1.积极引导与发动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的力量,以教育帮扶为切入口,逐步建立起全社会协调联动示范推广机制,使贫困地区的每个人都参与到这场规模宏大的脱贫攻坚战役当中。
2.要大力引进地方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深入挖掘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打造政府、高校、企业协同高效的帮扶平台,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为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注入强大动力。
3.要重视发挥广大农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当地农民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乡镇地区的职业学校、扶贫夜校可以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在精神上让他们更加自立自强,在专业技能上让他们成为有专长、懂经营的新时代职业农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深度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政策引导、人才引进、产业培养等,归根结底还是要为农民返乡就业提供更好的平台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