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民间神像的起源与演变

2020-12-08李萍陈宏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纸马神像岩画

李萍 陈宏

(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2 深圳特区报,广东 深圳 518000)

神仙信仰是中国古人主要的民俗信仰,神仙崇拜和神像的诞生是因为古人感到现实生活给人带来难以解脱的灾难,出于对较好境遇的渴求,古人希望冥冥中有神帮助自己改变命运。尤其当古人陷入莫名恐惧之时,他们感到唯一可以依赖和倚靠的就是神的指引和帮助,于是迫切而虔诚地向神像祈求。这是中国民间神像起源和盛行的重要原因。

一、中国民间神像的起源

(一)神与神仙的由来

神的寓意与来由,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和考量。其中一个重要视角是文字。

语言文字学家张志公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早期的中国象形文字,认为太阳的表形字“日”字与人们崇拜的“神”字十分相似,两字的原始象形字只差一点,说明人类早期崇拜太阳,将其奉为神明、神灵、神异。在中国,无论是早期岩画,还是后来民间美术中的纸马,都常见太阳神图案。[1]

(二)神像与道教

道教的神仙内涵,包容了中国古代宗教、古老神话、民间信奉的众神,并且受佛教传人的深刻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神仙体系,即先天之圣、后天仙真和道教民俗神。[2]

古代神话中的很多人物被道教塑造成神仙,其中元始天尊来自盘古开天的神话;黄帝是“得道、升天”神话的主角,西王母则是登仙得道的女仙领袖。

道教神仙体系融入了佛教思想,吸收了佛教“三界说”,其中四梵三界三十二天排列的三十二天帝,正是模仿佛教。

道教十分重视排列座次,迎合封建统治者等级森严的观念,将神仙体系分为三六九等。从早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开始,就将神仙分为“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入,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将为这六等神仙分配不同的职责:“神入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道教神仙的形成过程,就是民间神像逐渐丰富的过程,历朝历代出现的道教神仙,大多都被民间艺人纳入创作题材,形成了洋洋大观的中国神像系列。

二、中国民间神像的演变发展

(一)民间信仰的演变

人类最早的信仰崇拜是自然崇拜,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童年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处于懵懂时期,每当大自然中出现的某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先民不可理解,感到迷惘和恐惧,故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超人力量,以为万物有灵,这是人类自然崇拜产生的基础。[3]

从原始人类的岩画中可看出,古人自然崇拜的对象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火、动物植物等。随着历史发展,人类信仰由自然崇拜演变到神仙崇拜和神像崇拜。

人们崇拜神仙,其深层原因是出于人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对于改善困境的渴求,特别是当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己的命运无助时,会迫切地向信奉的神灵祈求。

神仙人物都带有中国特色,如玉皇大帝、龙王、土地爷、灶王爷等等。信仰者认为他们有超能力,可以把百姓带离苦海,脱离灾难,得到幸福。

崇拜神仙根源于祈福求安的心理。旧时,民众敬奉灶君、土地爷、财神爷、城隍爷、玉帝等,意在保佑平安,招财进宝。人们在重要节日烧纸焚香拜祷,祭天地神仙。旧时春节,家家户户设天地桌,摆供品,焚烧印有“天地全神”的纸马,祈求天地全神保平安。

河流与人们关系密切,而水灾不可抗力,所以祭河神成为风俗。如木版年画的三大产地之一的潍县,其白浪河岸边建有白狼庙,为祭白狼河神,周围居民定期到白狼庙祭奠。民间年画和民间纸马中有龙王与河伯。

此外,狂风暴雨引发洪灾,干旱会导致颗粒无收,因此旧时民间有祭拜风师、雨伯、雷神和崇拜闪电之风俗。

(二)神仙次列

道教神仙中的名称、地位排列一度混乱,佛祖也列入道教里面,其法力竟然排在三清之前。还有大量的天王、元帅、天将、星宿雷电、阎王等神,一些人神也拉进道教阵容,往往互不相属,各有说法,各有神奇,常常职能交叉,动辄大打出手。

类似的神仙乱象一直到明代,《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通过书中人物姜子牙给各路神仙排了座次,此后,《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排出了八方神仙的序列。

从封神榜排列的神仙座次来看,神仙是分等级的,学道者的等级与他的追求、努力和功力有关,道经《太真科》将道教的诸神共分为九品等级:

第一品 九天真王,第二品 三天真皇,第三品 太上真人,第四品 飞天真人,第五品 灵仙,第六品 真人,第七品 灵人,第八品 飞仙,第九品 仙人。

“北五祖”之一、全真道开创者王重阳将仙分成天仙、地仙、人仙、神仙和鬼仙五个级别。

王重阳等内丹家常将仙分成天仙、地仙、人仙、神仙和鬼仙五个级别。

释教当时还没有正式的成立,到后来南极子(仙翁)、慈航道人(观音)入释后才成立。

由于神仙繁多,法力各异,往往难分高下,不相统属,虽然座次已排,弄清各位神仙之间的关系实属不易。

三、不断变化的神像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神像的演变和繁荣,都离不开神像载体的传播。神像形式载体主要包括:年画、纸马、神像画、水陆画、剪纸、石雕、木雕、铜塑、泥塑、玉器、青铜器、瓷器、唐卡、壁画等艺术品。其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年画和纸马。

但年画和纸马并非是神像的最初形式,神像的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现今我们发现的人类早期艺术形式并不丰富,岩画是其中之一。早期岩画表现了中国远古人类的偶像崇拜意识和神的意识,最初主要是自然崇拜,如岩画中的太阳、鱼、飞禽等,表现了太阳神等神像的萌芽意识。其中宁夏贺兰山岩画中的太阳神像最具代表性,该岩画用同心圆来表现眼睛,将“太阳神”的眼睛刻画成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

早期神像载体从岩画逐渐变成木雕,木雕形式的神像早期多采用桃木,古代传说的桃木有制百鬼的神功仙术,《太平御览》引《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古代匠人用桃木削刻人像,悬置于门上或门旁,象征门神,具有制鬼辟邪的威慑力。这种远古的桃木神像风俗代代相传,沿袭下来。

直到唐代,桃木雕门神的风俗仍然流行,敦煌遗书中唐代诗人王梵志在《父子相怜爱》中写到:“东家打桃符,西家悬赤索。”桃符与赤索都是具有神像功能的辟邪物。

古代玉器中,也有神像的萌芽,如史前时期东方沿海地区的人鸟图纹中包孕的中国早期神像模式,形成了“鹰攫人首”玉佩,是“鹰图腾”“鹰崇拜”的直接反映,后又形成了大量“人鹰合体”构型的古代玉器,这一中国早期神像模式在内蒙红山文化中得到了承袭,在以殷墟为代表的商文化中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大量龙凤玉饰,成为龙王凤后崇拜的载体。

青铜器也承载了早期神像的艺术造型,如四川三星堆青铜器的神像,还有湖北叶家山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双面神像,与三星堆出土的人头像造型不同的是,叶家山双面神像虽眼睛、鼻子、眉毛等酷似人形,但嘴边伸出的獠牙及鼻子上虎纹装饰又具有兽的特征。

早期陶俑中也有一些神像造型,这些陶俑神像,后来演变为瓷器神像,在庙宇和家庭厅堂广泛使用,至今一些宾馆酒楼和公司机构,乃至一些富有家庭,仍供奉财神和福禄寿三星瓷器。

年画、纸马、神像画、水陆画、剪纸等艺术形式中的纸质神像,是在造纸术诞生后才出现,后来与石雕、木雕等雕塑一起,逐渐成为神像艺术形式的主流。神像艺术形式的演变,与神像信仰的发展是同步的,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纸马神像岩画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纸马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都市花园
孜孜荣岩画
现在在哪里?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
纸马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