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技术应用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2020-12-08张静静
张静静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注重信息技术的引进与应用,而教育领域也包含其中。VR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中的一个类型,依托各种新型设备实现了“真实模拟”与“信息交互”效果,让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空间内获得真实的感受。VR技术与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很多契合点,比如两者都十分注重空间的营造,目的在于通过空间营造让人们获得良好感觉,正因为如此,VR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并且让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一、VR技术与环境设计专业的综合概述
VR技术又称作“虚拟现实技术”,顾名思义,这一技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良好交互,而所依托的技术类型包括传感技术、三维成像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VR技术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沉浸性、感知性以及交互性,其中沉浸性是指通过VR技术可以营造出真实的场景,并能让处于场景中的人获得真实的感觉,从而全身心沉浸在场景中;感知性指的是VR技术可以模拟出多种知觉,除了直观的视觉外,还包括触觉、听觉等知觉类型,从而让人们在接触某个事物时,可以全方位进行了解;交互性是VR技术的最大特色,在VR技术模拟出场景中,人们可以与各种元素进行互动,比如人们在做出一个动作后,可以让与其相关的元素发生变化。
环境设计是一门主要是从设计角度来研究环境的营造方式的专业,在进行设计时,所要考虑的因素既有客观的自然因素,也有主观的人工因素。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包含着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一系列与设计有关的学科。从实质上分析,环境设计专业研究的是“人”“建筑”以及“环境”三者的关系,其中“人”处于中心位置,所有的设计都要围绕着“人”来进行。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专业中需要找到获得“人”真实感受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的作品符合“人”的要求。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内容上,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与时代脱节
环境设计专业与很多设计学科存在交叉,而设计学科本来就是一门极具“变动性”的学科,不仅在设计素材、设计创意等方面随时发生变动,而且设计技术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进行革新。在这样的情况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缺少信息渠道,并且一些新的设计素材或者技术在刚出现时,很难立刻得到人们的关注,因而造成了教学目标与时代脱节的现象。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全面调研,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需求等都应该在调研之列,而且只有将学生发展情况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目标,进而为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提供支撑。教学目标与时代脱节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原因,还与调研过程中难以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有关,比如在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需求进行调研时,如果采用常规的访谈方式、考试方式,会使调研结果出现较大误差,尤其是在更为强调“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中,更加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调研。
(二)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课程安排应该以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合理搭配”为目标,既需要理论课强化理论基础,也需要实践课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课”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通过调查发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理论课”占据主导,并且在时间安排上存在问题,比如“理论课”通常安排在前几节课,而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未完全调动起来,如果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理论科”与“实践课”搭配不当、缺乏呼应。按照知识的掌握规律,在灌输理论知识后,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理解,如果两者相隔时间太长,则会弱化实践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只能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安排呈现“集中性”特征,即一连几节课全部是理论可或者全部是实践课,这样的安排方式有待优化;第三,校企合作中课程安排与企业运行脱节,造成学生不能完整参与实训内容,从而影响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
(三)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从广义上分析,教学内容应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从狭义上分析,教学内容指的是教育部门为教学活动设定的知识范围。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通常是教育部门所设定,但由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如果教学内容被局限在某一范围内,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会对设计能力培养产生不利影响。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更新,否则就会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比如一些教学内容在过去是正确的,但是在发展中逐渐会被淘汰,如果这些内容仍然充斥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第二,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不仅有着广泛的设计范围,而且设计对象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教学内容有所局限,则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三、基于VR技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策略
在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通过VR技术进行解决,并且由于VR技术与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很多契合点,能够在应用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依托VR技术了解最新发展趋势,促进教学目标的革新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正确性与精确性,其中“正确性”主要是指教学目标要以适当、科学的标准来制定,不能为了达到某一效果而盲目制定;“精确性”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当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并能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依托VR技术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革新,还能让教学目标更加正确与精确。在出现新的设计理念、设计素材以及设计技术时,可以通过VR技术进行实践模拟,并让“人”进入模拟场景中进行体验,而后根据体验结果来做出判断。这样的模拟试验需要建立在广阔试验范围的基础上,不能依靠单个或者少量试验结果做出判断。同样,VR技术在调研过程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模拟场景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真实需求。另外,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需要将VR技术融入其中,因为在未来的设计领域,VR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通过VR技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为丰富教学方式提供支撑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大的方面讲,教学方式包括讲授式、讨论式、情境式等类型,而这些类型的教学方式在具体使用中并不是单独运行的,通常会进行相应的结合;从小的方面讲,教学方式会更加多样化,是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结合的有利支撑。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只要出现在课堂上应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如果教师发现当下采用的教学方式难以发挥作用,就应该进行调整。通过VR技术可以为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环境,比如在采用情景式教学法时,可以模拟出更加真实的情境,尤其是在设计环节,学生可以尝试多种设计方法,而后根据设计效果来做出调整;在代用讨论式教学法时,可以利用VR技术呈现讨论中的方案或者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讨论的内容与方向,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向学生传达所举案例,并能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调整。
(三)借助VR技术构建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实践课的作用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考虑的问题,虽然课程安排中加入了实践课,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实践课只是“徒有其名”,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有的实践课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根据某一目标设计出方案,但是教师所提供的目标对象缺乏足够的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没有“目标感”,从而使设计出的方案没有太大的价值。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借助VR技术进行调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获取与目标对象相关的更多信息,而学生也可以利用VR技术进行设计,并且进行模拟验证。另外,一些资金充足的高校可以将打造VR实训基地划入学校发展中,从而为充分发挥实践课的作用提供支撑。通过VR实训平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各种设计技术的应用能力,还能在设计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VR实训平台更加专业以及更加贴近市场发展,而学生在毕业后也能根据实训情况迅速进入工作岗位,从而使设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利用VR技术获取优质资源,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
在设计领域中,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永葆生机,而想要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可以利用VR技术获取更多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资源。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入门的基础,而利用VR技术获得的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取各种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增强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空间设计方法;其次,可以利用VR技术获取优质设计方案,让学生从模仿中实现创新。每一个优质的设计方案都是“精雕细琢”后的成果,而在VR技术的协助下,学生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分解,将其还原成更加细致的设计过程,然后对每个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在设计方案时,建立空间模型是最具难度的一个步骤,而通过VR技术可以让学生掌握空间建模的方式方法,并能在实践过程中尝试创新;最后,进行创新是设计领域的命脉,而创新的不仅是设计方法,还包括设计方案的呈现方式。借助VR技术的交互性,可以让设计方案更加容易理解,从而提升设计方案的实际应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