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的民族音色研究
2020-12-08乔红
乔 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1
自流传入我国以来,扬琴在国内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演奏中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些民族文化,增强了其民族特色。特别是扬琴独特的民族音色非常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其演奏艺术的震撼感,但是为了顺利地演奏出尽显民族音色之美的旋律,必须要注意掌握必要的演奏技巧,这样才可以将扬琴演奏艺术之美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
一、扬琴的民族音色形成机理
自明末清初引入我国以来,扬琴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演奏风格,如“东北风”、“四川风”、“广东风”和“江南风”等等。而扬琴民族音色的形成机理本质上离不开其个性化的形制与音位。纵观扬琴这种乐器的演变史,可知其主要可以分成传统类与现代类,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双七音”和“双八音”两种,并且有两排码数,对应的音域主要不够2个八度,整体音量比较小,演奏手法也比较单一。而现代扬琴则是在此基础上,经历了我国许多扬琴大师的改良与发展所形成的各种扬琴乐器。以“401”四排码为例,其具有比较宽的音域(G-a3),优美的音质与比较大的音量,音色也比较统一,如高音透明、清脆,中音柔和、圆润,低音饱满而浑厚等,这与它们的音位排列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尤其是其对传统的“五一二”式音位排列方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更加便于定音和美化音色。由此可知,正是基于形制的排列方法以及琴声的音色要求,才使得其所演奏出的音色具有流畅、清晰与自然的旋律,这非常符合民族审美观念。
二、扬琴的民族音色创造方法
(一)灵活运用持竹与运竹
持竹是扬琴演奏中的一个重要技法,对演奏者的手型具有比较高要求,一般主要采取“三指持竹”的方式,力求借助食指、拇指二者协调来实现把持动作,其他三个手指同样保持弯曲状态,结合扬琴演奏作品的实际演绎情况,在琴竹柄位置上进行合理放置。而运竹意识创造出民族音色之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就是要使演奏者掌握端正的演奏姿势,上下运竹保持直线状态,之后要发挥演奏者的手指、手腕与手臂力量来进行击弦,且双手在琴竹之间要相应地维持平行状态,期间要注意对运竹幅度进行有效把握,这样才能通过持竹和运竹的准确操作获得最佳的民族音色。比如,在那些活泼音符演奏过程中,演奏人员可以灵活地借助琴竹头在琴面上开展活动,以此有助于对运竹的活动轨迹进行缩短,这样可以更好地演奏出欢快的乐曲,提升演奏音色的整体效果。
(二)灵活运用击弦与触弦
在击弦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对击弦的位置、力度以及角度等进行准确把握,基于三者的有效协调处理方可以展现出民族音色之美。在扬琴乐器发声期间,琴弦振动的有效性非常关键,而扬琴本身琴弦的材质、粗细以及长短等都会影响琴弦的受力点,所以演奏人员要注意抓住扬琴乐器实际特征,对击弦的位置进行准确确定,并要对击弦的角度进行合理改变,以此才可以形成更佳的民族音色变化。比如,通过灵活地利用反竹演奏,那么可以形成响亮的声音。而在击弦的角度确定过程中,要确保琴弦受力的均匀性,这也是提升整体民族音色表达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科学地调整击弦的速度,可以形成弱音和强音等不同层次的音色。比如,在扬琴演奏过程中,如果具有比较小的运竹幅度和力度,采用比较快的击弦速度,那么就可以形成一种行云流水般的弱音,反之则可以形成一种虚无缥缈的淡雅之音。
(三)有效掌控演奏发力点
在创造扬琴民族音色期间,通过选择不同的发力点,会相应地形成差异化的音色之美。在演奏扬琴过程中,主要涉及到背部、腰部、肩部和手臂等主要发力部位,且这些发力部位要做到统一集中发力,所以要科学、合理地配合不同的身体发力部位。比如,在强音演奏过程中,演奏人员要注重展现出爆发力,具体就是以腰部作为主要的发力点,其他发力部位则要做到协调配合;在对坚实有力的音进行演奏期间,要以手臂当成主要的发力点;在对活泼的音色进行演奏期间,可以相应地以腕部和手指作为主要的发力点。此外,在扬琴演奏期间,针对那些力度表现各不相同的节奏,演奏人员在演奏过程中也要注意采取差异化的用力部位。比如,在演奏力度较大的音色期间,演奏者要主要使用手腕和手臂当作用力部位;较弱或适中的力度演奏中适宜采用手指当成主要用力部位,而手臂和手腕则充当辅助演奏的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演奏技法,才能真正地反映出扬琴的民族音色之美。
总之,扬琴是民乐演奏中一个重要的乐器,其民族音色之美是扬琴演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的主要体现。而其民族音色主要源于独特的乐器构成结构,实际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灵活运用持竹与运竹,击弦与触弦,同时还要注意有效掌控演奏发力点,力求全面提升扬琴演奏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