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天人合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

2020-12-08梅馨予

山西青年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客观规律道德经阴阳

梅馨予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一、什么是“天人合一”

(一)人与天的关系

人与天同为“道”所生。道是宇宙的根本,道生一,道先于天地而生,道即是一。从一到二,一分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中清者转化为天,浊者转化为地,天地由此形成。阴阳相结合生成“和”,与阴阳统称为三,进而产生万物,天地产生之后人生于天地之间,追求道的境界。人应该复归于天。“自然”是自然而然,相当于“天地万物”。人处于最低端,人效法于地而生存,地效法于天而得以存在,天效法于道而覆盖一切,而道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不效法其他事物,是绝对的主宰。要实现“天人合一”,需要做到“惟道是从”,按照客观规律做事,以道为准则,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二)清净与和合

“天人合一”观包含“清静和合”观。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规律,面对宇宙万物的生存与灭亡、运动与变化,人们应当在完全清静的状态中寻求自己的本性。“合一”,就是指人类与大自然实现和合,融为一体。“和”指和睦、和谐;“合”指融合、合作;“和合”意为和谐与协调。《道德经》中“和合”思想,主要体现为天人和谐、身心和谐。“天人合一”将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天人一体,追求整体的和谐。上文指出,阴阳相结合生成“和合”,进而产生万物。老子把“天之道”即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规律称为“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状态,平衡人与天的和谐关系。

(三)知足与质朴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有度的,老子并不是禁止我们追求名利,但身外之物与宝贵的生命相比,就都是微不足道的了。老子要求人们懂得“知足常乐”、“知足者富”,把握好追名逐利的尺度,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足,要想从根本上减少人的贪欲,必须保持质朴的初心,追求道的境界,如果能做到这些,坚持控制自己的私欲处于在适宜的范围之内,欲望很少自然也就很容易知足了,即使没有名利双收,即使收获不多,但内心的欲望本来就很少,所以知足的人总是很富有的。

二、“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观

(一)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的总体现

“天人合一”中,天地万物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顺应“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中,只有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小我,而宇宙是大我。人类与这个地球上其它物种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天人合一”强调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类与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把其他生命体看作是单纯的可利用资源,而应该尊重一切生命体,与其它生命体之间应是相互扶助、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清静和合——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的和谐观

“致虚极,守静笃”,人们应当用清静的心态去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能以超然的心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则需要坚守清静的韧劲,不能轻率、躁动。一个浮躁的社会,对各种政策的制定、制度的落实、长久的规划都是不能够做到位的。学习老子的坚守清静,做到不浮躁,不唯利是图,真正站在生态长久之计的角度,才能脚踏实地发展。自然界处于清静与和合的状态是宇宙间应遵守的秩序,反之就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发展状态。今天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道德经》中的和合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当下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恢复天人合一的整体概念,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万物,做到“人道”和“天道”相符合。

(三)知足——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的保护观

老子告诫人们要“少私寡欲”,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地球环境是人类与大自然共有的,而非仅仅是人类专有。《道德经》还强调合理而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求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不破坏后代的生活需要。老子提倡节俭生活,反对追求只是身外之物的“五色”、“五音”、“五味”,不能违背“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人类来自于自然,自然资源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基础,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度”的原则,知道适可而止,不能只顾自己的贪图享受而破坏了后代的生存环境。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道德经阴阳
道德经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敬业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如何学好语文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