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武举制的兴起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2020-12-08秦光影

山西青年 2020年14期
关键词:朝代民间武术

秦光影 田 源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

一、武举制的兴起

(一)武举制的设立与完善

唐高宗时期,武则天逐步掌握朝廷大权,当时朝廷沿用的还是隋朝选拔官员的文科制度[1],但由于几十年的生活环境相对安逸,朝廷降低了对武官的要求,唐朝有能力的武将逐步衰落,后继无人,导致当朝的武官不断减少,军队实力逐渐减弱,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生起事端。为加强军事力量以及解决士兵减少等问题,朝廷采用了募兵制的手段,开启了募兵制的先河,也是武举制的早期萌芽。在《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中披露出武则天在开创武举制当中也有个人目的,经过武举选拔,可以使武则天在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削弱皇族势力。武举考试可以使民间百姓步入仕途,而武则天也可以培养大批的武将和侍卫。随着募兵制的进一步完善,朝廷采取了在各个地方选拔的形式来招募武术人才,扩充军队。武则天执掌政权之后,为摆脱夺权之嫌,她需要大量的民间能人能够效忠于她,以扩充自己的势力与其当时的皇族势力抗衡。在《新唐书·选举志》当中记载:“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由此看出,武举制在公元702年,由武则天确立,进行了第一次极具历史意义武举考试。

(2)通过查阅任务集中区域的中心经纬度,得知经济发达地带分别为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以及广州市,在这些区域人流量较大,交通便利,会员分布也较为密集。

随后的宋代,在唐朝武举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在重视武艺的同时也要求参加考试的人懂得策略,文武并重。但由于统治者“崇文贱武”的思想[2],朝廷减少对军费的开支,减少军事岗位,降低部队待遇,任用文官做军队指挥,使武举制的地位一度岌岌可危。在金代,金熙宗时期,朝廷为了招揽大批武术人才,在公元1141年金熙宗正式下令重新启用武举制。由于金代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了宋代的武举制,汲取了前朝武举制度上的经验,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了武举制。金朝的武举是文武同试,所以金朝通过武举制挖掘了不少文武兼备的人才。

(二)武举制的演变与发展

明朝建国初期,由于刚刚建国根基还不稳定,加上朱元璋生性多疑,忌惮武将手上掌握过多的兵权从而危及自己的皇位,于是杀死了很多有功之臣,武举制度在这段期间没有被设立。直到洪武二十年,在当朝礼部的请示下,明朝设立了武学,恢复了武举制度。由于元朝并没有推行武举制度,所以明朝在借鉴前朝经验时,没有将武举制度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即使是恢复了武举制度,但所产生的影响力及其地位都远远不如文举。所以明代的武举制虽然设立得早,但是其发展尤为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各地方农民起义,边疆地区战事不断,国家更是迫切需要军事人才。但明代武官主要任用的方式是世袭制和举荐制,这就导致了民间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得不到重用,体现出了用世袭制和举荐制挑选人才的弊端,随后才是武举制真正兴起的开始。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明代设立了武举制,选拔出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巩固了国家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公共秩序。作为上层建筑的武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举制有效的推进了武术的发展,武术的发展也为当时的国家提供了政治方面的支撑。武举制作为当时国家的国策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间上重文轻武的思想[3],成为底层社会的习武之人取得功名成就的重要途径,从而提高了民间各个阶层习武的积极性,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使得武术更有效的在民间普及和推广。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最后一个设立武举制的朝代。清是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朝代,其成功取得政治权力的原因不仅仅是依靠八旗子弟,更是因为清朝更早期的统治者注重周边各个民族的团结,特别是和北方周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融合。1644年清兵入关,皇帝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也认识到武举制对统治阶级的稳固起到的重要性,因此快速的恢复了宋明两朝不受重视的武举制,由于清朝在军事人才的选拔上对于汉军也同样重视,所以清朝在武举制改革的方面,凸现出民族团结合作方面的作为,并将没有制度化的武殿试制度化,确立了武举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清代初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清代社会尚武之风的盛行,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初期的统治阶级对武举考核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4]。

在武举制兴起的这些朝代,武举制的实施一定程度的带动了当时武术产业的发展,使武术的传承方式由原本单一的师徒、家族传承,增加到了官方与民间两种形式共同传承的方式。明代从中央国子学到地方府、州、县学,努力恢复上古武士教育,以“六艺”为科目,增设了习武场地设施[6]。朝廷开办“武学”,旨在培养参加武举考试的学生,在官方的带动下,民间开办的武术学校也如春笋般生起,对官办学校进行补充。可以说,武举制从制度上将武术教育规范化,正规化,制度与教育的相辅相成为军队提供合适的人才,而武术教育也在这基础上成体系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可操作农作物的品种变得越来越多。但受到现在土壤污染等因素影响,导致很多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受到牵连,限制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玉米苗期会受到很多病虫害的威胁,想要将玉米的生产量能够有效提升,必须针对病虫害采取应对方法,本文就玉米苗期的相关病虫害进行介绍,并针对给出防治技术指导。

二、武举制的兴起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其它朝代,武举制断断续续存在了1200年,各个朝代的君王或重视,或轻视,甚至摒弃,但无论怎样都帮助了各朝代统治阶级稳固了自身的政权。随着时代的变迁,武举制度已经无法满足近代战争的需要,武举制的废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要趋势。

(一)对武术教育的影响

鸦片战争时期,清代武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当时战争的需要,也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加之清代长期的闭关锁国,武举制所考核的技能在西方国家先进的武器面前显得格外的脆弱。但清朝的文武百官依旧墨守成规,坚持实行武举制,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正式下令废除武举制[5]。综上所述,可见清代的统治者对武举制的重视程度远超于以往其他朝代,也为清代提供了大批的武术人才,为清代的政治地位的稳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对习武人数的影响

尚武之风盛行,将原本传承范围较窄的武术带到寻常百姓的身边,普通人除了通过读书参加文科考试以外,又多了一条通过武举入仕的途径,这是庶民靠自身改变身份阶层唯二的道路。因此,开始学习武术的人大大增加,有习武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朝廷的支持和影响下,民间习武成风,很多在文科考试中不得意的书生转而学习武艺,参加武举考试。

①项目区的划定主要是以乡镇为基本范围,但不限于按乡镇划分。根据规划投资控制规模,统筹考虑各级政府资金配套、资金整合和资金筹措能力,遵循“相对集中、地方自愿、公开公正”的原则合理选择项目区。

(三)对武术技术及理论修养提升的影响

武术作为杀人技,在战场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武举制选拔的人才是能在军队中立足的军官,其武艺要求比起普通士兵更高,要在武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少不了对自身武艺的提高,因此,武举考试直接促进了武术技术的提高,刺激人们不断创新,促进了整体武术水平的提高。其次,武举制中的策略考试,是对参试者文化理论的测试,要求参试者了解兵法兵书,懂得如何指挥军队,这是对参试者理论修养与军事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因此,也提升了民间习武之人对理论文化的重视,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朝代民间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猜朝代
浅解三字经(之八十)
朝代谁也不服谁
不懂就百度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