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汉画像石中的乐舞艺术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米脂县博物馆,陕西 米脂 718100)

米脂县博物馆东汉画像石展主要陈列于启祥殿东西两廊内,共展出米脂境内出土的画像石精品50 件。展品涉及题材广泛,雕刻技法精细。陈列以简明大方为特色,根据汉画像石的表现内容,成组成套陈列在玻璃罩内,尽显古色古韵。展品以横额、竖石或以题材类别展出,主要内容有狩猎捕鸟、楼阁庄园、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纪年墓志、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灵、羽人、玉兔等。真实反映东汉时期塞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风貌、民俗民风。

1981 年出土于米脂县官庄村的“出巡狩猎舞蹈杂耍饮宴图画像石”,是目前陕北汉画像石中较大的一块,在国内也属罕见。此画像石时代为东汉,砂石质,横273 厘米,纵140 厘米,厚8 厘米。画面分为五栏:

第一栏,刻绘一幅车马出行图。最左端是拦路跪拜的迎接者,紧接着是轻车开路,导骑在前面,墓主人端坐在为首的轺车内,四名执戟的骑士前后围护着他,辎重车压后跟随而至。为了突出表现这支浩浩荡荡的出行列队,古代的工匠们把后一部分重叠过来放在第二栏中来表现。其实后面长长的轺车、帷车队伍是上一栏的延伸部分。

第三栏是主题画——饮宴图。中间是双层的阁楼,房檐左右有猴子、九尾狐二仙向上攀爬。阁楼内左边的一个人凭几而侧视,右边跽坐着一位仕女,宾主二个人一边交谈一边观赏。阁楼外左右都站立着一位侍从,身后是重檐阙楼。阙是修建在大门两旁的高楼,登上去可以远望,所以又叫“观”,是用来保卫地主院落的堡垒式建筑。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地主对农民的恐惧和防范。

左边低垂的帷幕下,正在表演盘鼓舞、钩镶对械戏。盘鼓舞,也称石鼓舞。舞蹈者用盘、鼓作为舞具,将盘和鼓陈列在地上,行列不一样,数量也不相等,大多数用七盘,所以又称七盘舞。舞蹈者男的和女的都可以。有纵身轻踏、飞跃等动作,并伴以扬袖。他们常常踏在鼓上,有时甚至会倒立在盘、鼓上,姿态优美,表演精彩。

右边帷幕下,舞蹈者身穿阔袖长裙,扬臂转体,曲肢缠腰,正在为宾客翩翩起舞,表演助兴。这些人物的造型弧度较大而且矫健有力,舒张大方,给人感觉十分优美连贯流畅自然。

第四栏是如意云纹装饰图。

第五栏是一幅狩猎图。间隔的数株嘉禾把画面分为三段:左段一位猎手骑马正在追赶狂奔的麋、鹿、狐等动物;右段一位猎手扶鹰骑马走过来,前方天空和地上是飞奔逃命的飞禽走兽;中间两个猎手拉满弓,瞄准了射猎的对象。这些动物回头张望、惊慌失措的样子,在古代艺术家的刀笔下,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这块画像石上,古代的艺术家打破空间观念,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景物的几种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分栏分段的布局来表现,产生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艺术效果。正是他们的大胆夸张,合理想象,使这原本坚硬、冰冷,没有生命的石头在他们的刀笔雕凿下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活力。

一、综述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它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做出细腻的刻画,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画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汉画像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因此,画像石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汉的画像石比起同时期的壁画、帛画、漆画等艺术品来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地区广泛,而且大都完好无损。东汉时期画像石艺术更为蓬勃地发展起来,分布极为广泛,依其主要分布可以分为四大区域,即山东和苏北地区、河南地区、四川地区、陕北晋西地区。此外在北京、河北、浙江海宁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各地的画像石各具特色,或古朴厚实、或泼辣粗犷、或严谨朴素、或活泼清丽。题材也很丰富多彩。历史、神话中的故事人物,丰富多彩的各种现实生活,各种神龙仙怪、古圣先贤、孝子烈女、车马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丰收纳租等皆有表现。

汉画像石题材非常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刻画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实生活、崇拜信仰两大类。现实生活类有生产劳动:锄耙、耕种、积肥、狩猎、纺织、捕鱼、冶铁、造车、酿酒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社会生活有楼台、亭阁、阙门、仓廪、桥梁、拜谒、庖厨、讲经、宴会、舞蹈、演奏、杂技、角抵、斗兽、六博、车骑、迎送、献俘、送殡、招魂等五花八门的形式;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山草树木、禽兽鱼虫等。崇拜信仰类崇拜的对象有:圣贤人物、古代帝王、孝子、烈女等;信仰内容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玉兔、蟾蜍、仙人等神话传说,祥瑞有珍草异木、迷信有神怪,奇禽异兽,宗教有道教和佛教的佛、仙等等。

史书《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汉代的乐舞百戏已经渗入汉代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郊庙祭祀有雅乐,民间祭祀有鼓舞乐,天子进食有食举乐,振旅献捷有军乐。汉画像石刻中刻画的乐舞百戏形象,可谓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有乐队伴奏的盘舞、长袖舞等,亦有以建鼓为中心的鼓舞。盘舞是地上放着盘子,有放置五个的,也有放置七个的,舞者的脚踏在盘上。鼓舞以鼓为中心,二人拿着鼓槌,一边击打一边舞蹈。长袖舞长袍拂地,广袖徐舒,体态袅娜,脚步轻盈,和着音乐的节奏,明快而优美。乐队里的常见乐器既有小鼓、建鼓、钟、磬等打击乐器,又有笙、筝、琴、瑟、排箫等吹拨乐器。

追溯到原始时期,音乐与舞蹈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这些乐舞涉及耕种、畜牧、狩猎、战争等多个方面,和先民们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先秦时期,各个国家的宫廷已普遍流行乐舞,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音乐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推动了乐舞艺术的极大发展。到了汉代,汉代继承秦朝的制度,构筑了全面的皇权专制制度,乐舞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看,乐舞是祭祀、礼仪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礼通过乐来体现,所谓“礼即是乐,乐即是礼”;从民间社会生活看,乐舞也是人们日常的娱乐方式,特别是百戏与乐舞融合在一起,使音乐和舞蹈更受老百姓的欢迎。尽管汉代的音乐和舞蹈存在着分离的趋势,但这种分离很有限,因此本文依然将乐舞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阐述。从类型来看,汉代的乐舞可以分为宗庙舞、郊祀祭舞、其他祭舞和娱乐用舞。汉代乐舞主要指民间娱乐用舞,因为“汉画像石中的舞蹈艺术形象主要集中在对广大社会乐舞场面的表现,其场景大多是厅堂、庭院、广场及劳作场面”。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汉代乐舞研究已经从传世文献与画像石并重转向以画像石为基础的研究,而面世的反映汉代乐舞情况的画像石大多表现的是民间娱乐。所以,这里所讲的汉代乐舞一般是指民间的娱乐用舞。

二、汉朝乐舞的类型

汉朝乐舞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汉代乐舞种类有不同的命名,后人根据出土的乐舞汉画像石,从形式上对它加以区分,将它分为袖类舞蹈与鼓类舞蹈。现对其简要介绍如下。

袖类舞蹈共分为三个类别,即长袖舞、拂舞、巾舞。

长袖舞以舞衣款式的不同而命名的舞蹈,舞衣相异,对舞蹈的风格、动作、姿态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说,服装款式决定舞蹈形式:下摆较长并且窄小的裙装,多委婉飘逸的舞姿;过膝连衣裙,且裙内穿宽口长裤,多技艺奔放之态。同时,长袖的飘逸格外突出腰部的动作技巧,一般有折腰、拧腰和下腰等。

拂舞,“拂”就是“拂尘”,是指用马尾巴或者麈尾做成的拂除尘埃的用具。拂舞与袖舞、巾舞的区别是有柄可执。在汉画像石中拂舞所见不多,一般多数和建鼓舞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

巾舞以巾绸为主要舞具,可以分为长巾和短巾两种,舞蹈的人既有男的也有女的。其风格特点既有优美华丽、激越奔放型的,又有技巧复杂、诙谐幽默型的。不管那种风格,在汉画像石舞蹈图像中,巾舞均呈现出一种轻盈飘逸的灵动感。

拂舞,“拂”即“拂尘”,或“拂子”,指用马尾或者麈尾做成的拂除尘埃的用具。拂舞与袖舞、巾舞的区别是有柄可执。在汉画像石中拂舞我们见到的不多,一般多与建鼓舞出现在同一画面中。

鼓类舞蹈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建鼓舞、盘鼓舞和鼗舞。

建鼓舞起源在商朝,流行在汉朝,在画像石中比较常见。建鼓既是舞蹈人的道具,又是舞蹈人的伴奏乐器,在乐队中起着控制节奏、指导全局的作用,是整个演出队伍的核心。在汉代乐舞中,建鼓舞具有粗犷、豪迈之美,不但具有娱乐功能,还可用在祭奠仪式上,起到通达天地、沟通人神的作用。

盘鼓舞是指踏于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最常见的是七盘一鼓。盘是木头做的椭圆形,鼓略高于盘,直径约30 厘米。舞蹈的人根据自己技艺的高低,将数量不一样的盘与鼓排列在地上表演。

鼗(táo)舞是舞蹈的人手拿鼗鼓而舞的一种艺术形式,又称作拨浪鼓。其形体较小,有手柄和两只耳,舞蹈的人拿着柄摇动,两耳敲击鼓面发出声音。

米脂汉代汉画像石,它的材质与普通石头并无二样。但因为其上所刻内容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风貌,所以具有普通石头所没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乐舞文化是汉代一大特色,乐舞画像石便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在所见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便是当时社会面貌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