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探究之“课前导入”
2020-12-08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中国音乐史》是构建艺术学科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作为史学理论类课程的《中国音乐史》仍然在大学课堂中屹立。所以,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新模式是普通高校教师的必修课题。
一、课前导入的重要性
《中国音乐史》的课堂普遍存在学生课前不预习,对该课程不感兴趣等问题,课堂上学生的思路难以跟上老师,以致出现厌学等情况。“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倘若有良好的“课前导入”,就能实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好奇心驱使下主动融入教学互动,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就会顺其自然地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后续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国音乐史》不同于音乐生的专业课程,课前导入尤为重要,是该堂课的关键部分。
二、课前导入的“因材施教”
课前导入犹如橱窗中琳琅满目的季节新品,每一件都饱含设计师的巧思以及商家精心的包装,但“各花入各眼”,每一件商品都有自己的受众,课前导入也是如此。如同商家要分析客户的喜恶一样,老师也要对自己的授课对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课前导入实现它的价值。
《中国音乐史》授课专业主要有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两大类,需要根据教学经验进行学生学情分析。音乐学包括作曲、音乐教育、电子音乐等专业,该课程多为此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对其重视性较高;且该专业类别以理论课程为主,学生能在理论课堂中较快地调整好学习状态。音乐表演包括声乐表演、器乐表演等,根据各校培养方案的不同,该课程或是必修,或是选修。此类专业学生对专业相关的音、视频较敏感,但对理论课重视不够,存在应付学习的现象。因此,两大专业课前导入应是不同的风格。音乐学专业的课前导入应尽量精简,以复习上节课的重难点为主,并明确提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以让同学们在课前建立清晰的思路,并把握自己本节课的学习重心。表演专业的课前导入内容上尽量以音、视频或图像等形式为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分享与讲授上,再进入主要知识点的讲解,可以提升学生当堂听课效果,也让学生对下节课产生期待感,提高学生出勤率,将课堂教学带入良性循环。
三、课前导入的“三要”与“三忌”
课前导入的设计与内容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所需要详细考究的。如果是以复习为主的导入,大多是建立在教材上的,教师只要能够把握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基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如果是以音、视频或图像为主的媒体材料来进行导入,因灵活度较大,选择面较广,倘若不经过周密的思考去进行选材,不仅不能实现本文第一部分所阐述的积极效果,反而可能会影响本堂课程的正常开展;因此,此处重点讨论第二种形式的导入,将其注意事项概括为“三要”与“三忌”。
“三要”。第一,要切题。《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在高校中大多是学年课,教师需要在58 至68 课时中,完成原始社会时期至十九世纪40 年代的音乐发展史的教学任务,每节课授课的主题都不一样,课前导入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在选择材料上,切题必然是第一要素。比如,讲授唐朝的音乐时,可以选用《霓裳羽衣曲》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进行引入,《霓裳羽衣曲》是最为著名的燕乐大曲作品,而燕乐大曲又是唐朝音乐中的重点。第二,要“新鲜”。如同高中语文老师教授写作时强调一定要“新颖”是一个道理。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焦点聚集在老师的讲授上,这个内容就应该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上,在选材上要分析材料是否是学生在本节课以前甚少接触、了解的,对大部分学生是否存在有足够的新鲜感。比如,歌剧《白毛女》在中国广为人知,部分学生还演唱演奏过与其相关的作品,但当在课堂上给学生分享2016 年上映的《白毛女》电影或“小戏骨版本”的《白毛女》影片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极大地热情来了解和学习歌剧《白毛女》的历史和意义。第三,要“接地气”。进入网络时代后,学生通过网络形式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将学生的专注度吸引到课堂,首先就要展示自己的课堂优势,偶尔采用学生关注的综艺或电视剧中的相关素材,往往能实现这一点。比如,讲授曾侯乙编钟时,不采用严肃的纪录片,而是采用由老锣作曲、龚琳娜演唱,专为曾侯乙编钟而作的《武魂》,几乎每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欣赏这个作品,感受编钟所独特的魅力。
“三要”的积极效果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都喜闻乐见的,但发挥失误,就可能成为“三忌”的典型案例。
“三忌”,第一忌避重就轻,选择材料与主题的关联度较低,无法呼应当堂课的重难点,容易导致学生的专注点跑偏,很难引发学生对当堂课主题的思考。第二忌哗众取宠,为了“新鲜”或“接地气”,大量采用华而不实的材料,过于迎合学生的喜恶。长期以往,学生容易在课堂上过于松懈且轻视教师教育引导的权柄,失去课堂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第三忌尺度不合时宜,在课堂上公然播放限制级的音像内容。课堂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庄严性与神圣性,倘若在课堂上教师随意选材而出现尺度不合时宜的内容,容易引起课堂喧哗,引发学生热议,试问一节课的开头是这样的情况,那么这节课后续的环节该怎样展开呢?这如何达到课前导入的目的呢?
做好“三要”,可以让教师掌控课堂,在与学生的互动与授课中收放自如;而倘若不重视“三忌”,后果就得不偿失了。
四、结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既重要又富有奇妙力。为了实现成功的课前导入,教师平时要多培养自己对素材的敏锐度,多积累素材;在选择时一定要理性分辨;并结合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课程的分析,将其合理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前导入的价值,完成课前导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