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世说新语》中的潘岳形象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世说新语》作为中国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载了从汉魏到东晋时期,上层社会一些名士的逸闻轶事,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书中共记录了1500 多个人物,所记的虽是片言数语,但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反映了当时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潘岳(公元247 年-300 年),字安仁,荥阳中牟(河南郑州市中牟县)人。古代四大美男之首、西晋文学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首。《世说新语》对潘岳的记录共有9 则:言语门1 则,文学门4 则,赏誉门1 则,容止门2 则,仇隙门1 则。9 则故事中,潘岳作为主角的有7 则:文学门4 则,容止门2 则,仇隙门1 则。作为配角的两则:言语门、赏誉门各1 则。《世说新语》中对潘岳的记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本真的潘岳形象。

一、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世说新语·文学》门中记录潘岳的共有4 则故事,内容全是记录潘岳卓越的文学才华。第70、71 两则直接描写了潘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第84、89 两则故事,借用他人的评论来表现潘岳的文学才华。

(一)直接描写潘岳的文字功力

《世说新语·文学》第70 则记录的产潘岳为乐广写辞呈的故事,第71则记录了他作《家风诗》的经过。两则直接记录了潘岳的文学才华。

1.潘岳文章乐广意。《世说新语·文学》第70 则: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这则故事记录了乐广非常擅于清谈,但不擅于写文章。他想辞去职务,请求潘岳帮他写一份辞呈。而潘岳呢,先让乐广说明辞职的原因,他明白原因才好下笔。于是乐广滔滔不绝说了200 多句,潘岳听了后,将乐广的话重新编排整理,归纳总结,一份绝好的辞呈美文就一挥而就。当时的人们评价说,如果乐广不借重潘岳的文采,潘岳不懂得乐广的意思,二者只要缺少一个,就不可能写成那样一份优美的辞呈。

“直取错综,便成名笔”,文中仅用8 个字便将潘岳的领悟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以及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得不佩服潘岳点石成金的高超文笔。

2.潘岳作“家风”诗。《世说新语·文学》第71 则:夏侯湛作周诗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风诗。这则故事记录了夏侯湛写成了一首《周诗》,兴致很高地拿去给潘岳看。潘岳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大家,常有人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他。潘岳看了后真心赞美:“这些诗不但写得温煦高雅,而且很好地表现出孝顺友爱的品性。”并且因此受到启发,很快写出了自己的《家风》诗。故事用潘岳对夏侯湛诗作的评论之语,表现了潘岳独特的鉴赏审美能力,也展现了他极高的文学天赋,善于触类旁通,更好地突出了他的才思敏捷和聪慧异常。

(二)借用评价表现潘岳的文学才华

《世说新语》不仅直接记录了潘岳的文采斐然,而且借用他人的评论来表现潘岳的文学才华。《文学》门中共有两则故事,借用孙绰的评论表现潘岳的文学才华。

1.孙绰一评“潘、陆”。《世说新语·文学》第84 则记录: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这则故事记录了孙绰(字兴公)对潘岳和陆机二人文章的高度评价。孙绰(公元314—371 年),字兴公,东晋著名的大臣、文学家和书法家。在当时一直以文才而闻名于世,他是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主要参与者,王羲之和他分别为《兰亭诗集》写了序和跋。好多名人死后的碑文也都出自于他的手笔。所以他的评论在当时举足轻重,有一言九鼎的作用。他评论潘岳的文章好像锦绣摊开一样文采斑斓,没有一处不好;陆机的文章好像沙里淘金,常常能发现瑰宝。他的评论一针见血,抓住了二人作品的特点。纵览潘岳的赋和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文字铺排,文章辞藻华丽,文采斑斓,具有炫彩夺目之力。

2.孙绰二评“潘、陆”。《世说新语·文学》第89 则记录: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上一则故事孙绰评论的是潘岳文章的形式特点,这则故事评价的是潘岳文学的内容特点。他说潘岳的文章思想浅显,容易明白,并且内容纯洁干净。而陆机的文章蕴含哲理深刻,但是读起来却感到杂乱。从对二人文章的对比分析看,他比较欣赏潘岳的文章,主要是因为内容纯洁干净,浅显易懂。

《文学》门中的4 则故事,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潘岳的文采斐然和高超文笔,多侧面展示了潘岳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并善于触类旁通。

(三)作为配角成为后人引用的典范

《世说新语》潘岳作为配角,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言语》门中通过桓玄与下属的对答,展示了当时潘岳文章的流传甚广,文人士子信手拈来,张口能诵。

《世说新语·言语》第107 则“虎贲无省”:桓玄既篡位,将改置直馆,问左右:“虎贲中郎省,应在何处?”有人答曰:“无省。”当时殊忤旨。问:“何以知无?”答曰:“潘岳秋兴赋叙曰:‘余兼虎贲中郎将,寓直散骑之省。'玄咨嗟称善。桓玄篡位以后,想要另行设立值班官署,就问手下的人应该设置在哪里好?这时就有下属回答说:“没有这个省。”这个回答很不礼貌,直接顶撞了桓玄,依当时桓玄掌握生杀大权之势,势必会招来杀身之祸。桓玄问:“你怎么知道没有?”那个下属立即说:潘岳在《秋兴赋》里说过:“我兼任虎贲中郎将,寄宿在散骑省值班。”说明当时没有虎贲省。桓玄听了回答后,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赞赏下属回答得妙。这个下属很聪明,借用潘岳《秋兴赋》中的句子来巧妙回答桓玄,委婉地指出不应设置虎贲省。可见潘岳的《秋兴赋》在当时被文人们倒背如流,信手拈来,随时引用。从侧面反映了潘岳的文学才华和在当时的社会威望。

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岳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钟嵘在《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因此文学史上将他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后来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形容二人卓越的文学才华。

潘岳在文学史上最大的成就是开创了悼亡诗的先河。为了纪念妻子,他写的三首《悼亡诗》,成为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除了悼亡诗,潘岳创作赋的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有《秋兴赋》、《闲居赋》、等。这些赋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那个时代的顶峰之作。在魏晋时代,赋的水平代表着文人的水平,潘岳是当时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人之一,可见后世对他作品的推崇程度。

二、一个女人围观不能脱身的美少年

关于潘岳,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容貌。“貌比潘安”的成语就出自于他。“潘安”之名始于杜甫的《花底》:“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潘岳在《世说新语》中的第二个形象是一个翩翩美少年。《容止》门中的第7、9 两则记录了他的美貌。

(一)善用行为艺术的“挟弹”少年

《世说新语·容止》第7 则记录:“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这则故事直接描写了潘岳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风度。在魏晋,尚武崇义的青少年们随身挟着弹弓,弹弓作为一个集高贵、华美、强悍于一体的道具,是身份的象征。少年潘岳也不例外,他胳膊上夹着个弹弓,风姿潇洒地走在洛阳的大街上。那种风流倜傥的风度,让遇到他的女人们疯了,一个个手拉手地将他围成圈儿,不让他走。与今天的“粉丝”围追堵截明星有得一比。

故事还用左思(字太冲)与他进行对比。左思也是当时的大才子,他写的《三都赋》使洛阳一时纸贵。但是他相貌奇丑,虚荣心很强,看到女人围着潘岳转的场面,不禁也想效仿一把,他学着潘岳的样子,也挟着弹弓到大街上,结果却遭到了女人们的朝他乱吐唾沫,弄得他狼狈不堪。故事运用了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潘岳的美貌。

潘岳的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美,能让女人们围攻?从《容止》门的记录看,当时崇尚的美首先是肤色白。《容止》门第2 则“傅粉何郎”的故事,能看出当时人们以肤色细腻白润为美。其次是身材好。《容止》门第7则记录,“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标明身高也是当时的一条审美标准。综合起来看,当时的美男应该是面容皎好,肤如凝脂,身材修长,远观犹玉树临风,近看如粉妆玉砌。潘岳完全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才引来围观。

刘孝标在对此条的注释中,引用《语林》的记载:“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潘岳太漂亮了,每次乘车出游,连老太太们都争相向他丢水果,以至于他每每满载而归。潘岳的掷果盈车惹人羡慕,于是就有人效仿:“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返。”《语林》也用对比手法,将貌丑的张载遭石头乱砸,来对比说明貌美的潘岳。二者内容稍有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载和左思都是著名文人,他们的“东施效颦”,反而将潘岳貌美的名声越传越广。

(二)强强联合善造声势的连壁少年

《世说新语·容止》第9 则记录: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这则故事记录了潘岳和夏侯湛二人美貌英俊,气度优雅。而且二人喜欢一同招摇过市,人们一看到他俩,就说二人是连在一起的一双璧玉。可以想像两个美貌的翩翩少年结伴出行,气质优美,风度高雅,再加上二人故意整出些的言谈笑语,在大街上造成的回头率有多高!二人强强联手隆重登场,借势制造新闻,声势效应更强更大。《世说新语》中记录的这3则故事,潘岳的形象刻画得精彩微妙,夸张般地叙述,对比手法的应用,使情节极具戏剧化,突出人物的鲜明特点。所以潘岳能够成为四大美男之首。

三、一个依附权贵的书呆子政治家

《世说新语·仇隙》第1 则“白首同所归”: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始知必不免。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

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囚禁晋惠帝自立为帝,他的亲信孙秀当上了宰相。孙当初不过是个下人小吏,潘岳的父亲曾经做过他的上司。当时潘岳因为看不惯孙秀为人狡黠,经常鞭挞讽刺他。孙秀当上了宰相,潘岳的书生气犯了,特意眼巴巴地问孙秀:你是否还记得以前的事儿?谁知孙秀回答:没有一天能忘记。潘岳这才知道自己不能幸免。但他还心存侥幸,没有辞职或隐退,而是继续留在朝廷,偏偏他又站错队,成了失败的一方。孙秀得势后,立即罗织罪名,于是他被诛灭三族,连七十多岁的老母亲都未能幸免。

《晋书·潘岳传》中有载:“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潘岳性格浮躁,且趋炎附势,与石崇等人谄事贾谧。贾谧的好多主意,都是潘岳在背后运筹帷幄。母亲多次劝说。潘岳虽然口头接受,但实际上却不改悔,在小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惜一个文才美貌俱佳的他,由于“性轻躁,趋世利”而卷入夺权阴谋,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潘岳除文学家、美男子、政治家形象外,还有一个是孝子形象。潘岳极其孝顺。北宋之前的《二十四孝》里都有潘岳辞官奉母的故事。虽然版本众多但都有记录。潘岳在任河阳县令时,接母亲到任所侍奉。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立即辞官奉母回乡。但由于潘岳在政治上的趋附附势,母亲最终因他而死。虽然他至真纯孝,但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时把他删去。

《世说新语》中对潘岳未有至孝的记录,估计与书中主要记录风流逸事,而对忠孝这种儒家礼法不是过分推崇。

《世说新语》中记录潘岳最多的为《文学》门,其次是《容止》门、《仇隙》门。可见潘岳的形象首先定位于文学家,然后才是美男子和政治家。虽然记录的潘岳与后世流传的形象有所区别,但更真实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本真潘岳,潘岳的形象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更加立体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