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组合对课堂教学意义的探究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一、齐鲁文化对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影响

首先是齐文化对“女性角色”风格形成的影响。齐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开放、务实、包容。其中务实和包容的特点很大程度影响了胶州秧歌的“女性角色”舞蹈风格形成。齐文化的务实,具体体现就是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而胶州秧歌的产生,无论是产生于为了解决生计的乞讨卖艺,还是产生于民间自娱性的民间小戏,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求功务实。而齐国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也使得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风格兼备多种文化特征,既有南方女性的含蓄、细腻,又有北方女性的泼辣、俏丽。

其次是鲁文化对“女性角色”动态形成的影响。鲁文化重伦理、尊重传统。而“缠足”现象就是那个时期特有的文化符号。又因儒家礼教和道德制约着当地人的审美,认为“三寸金莲”、“弱柳扶风”、“体柔如絮”为美,因此传统社会对裹足步态的审美取向直接影响了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步伐形态。“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是对胶州秧歌“女性角色”动态特点的总体阐释。可见“缠足”不仅是对下肢步态的影响,也包括由下肢而波及的上肢运动,形成身体晃晃悠悠,腰部扭动、身体划圆的动态,因此有了艺人们形容胶州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艺诀。

二、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细致分类

纵向来看胶州秧歌三个女性角色具有由小到大年龄依次递进的关系,由浅层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距,直接影响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最终表现在舞蹈形态上的不同。

从服饰道具来看,小嫚手持团扇,“服饰为大红色大襟上衣,大红色便裤,大红色圆口鞋,带黄色穗头。”扇女手持8 寸折扇,舞时多以开扇为主,“服饰为粉红色大襟上衣,绿色绣花兜兜,绿色便裤,粉红色圆口鞋,带绿穗头。”翠花手持8 寸折扇,舞时多以合扇为主,“服饰为深蓝色大襟上衣,上衣下沿、袖口、裤脚处镶浅蓝色布条,黑色绣花围裙,绿色腰带,深蓝色便裤,浅蓝色圆口鞋,带绿穗头。”

从性格特点来看,小嫚是情窦初开的年幼小女孩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开朗、活泼而富有朝气;扇女是农村小媳妇(小老婆)的形象,与小嫚相比,扇女则多了几分成熟与妩媚,但尚存青春气息。而翠花是中老年妇女(大老婆)的形象,性格爽朗、泼辣。

从舞蹈动态来看,三种女性角色因其年龄与受封建礼教影响程度的不同,舞蹈的动作形态也是不尽相同的。以“丁字三步”动律为例:小嫚的“高抬脚丁字三步”,突出了小孩的活泼、灵伶俐的性格及刚裹完脚后的疼痛、不适应状态;扇女的“踩压丁字三步”,动作特征延续感较强,表现出少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缠足后的相对适应状态;翠花的“抬碾丁字三步”,动作脚下幅度放大,带动上身的前仰后合、旁哈腰,符合翠花泼辣的性格特征,也因为她缠足的时间较长,已经是完全适应缠足状态。

可见,为了突出各女性角色的性格特征,编排形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训练性的胶州秧歌“女性角色”性格组合是有必要的。

三、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组合的意义

一是强化对学生身体训练性的要求。以“女性角色”不同“丁字三步”与8 字扇的配合动作为例:“小嫚”是高抬脚丁字三步配合横或低8 字扇。8字扇为大臂不动小臂划8 字,因其年纪小,三道弯、手臂绕8 字的动律特征还不明显。“扇女”为踩压丁字三步可以配合低、横、高8 字扇,比小嫚动作幅度要大一些,动作强调抻劲。“翠花”为抬碾丁字三步可以配合低、横、高8 字扇,翠花的横8 字扇动律由手腕内翻带动肩部后夹,再由肩部前推带动大臂、小臂直至手腕划8 的路线,高8 字和低8 字动作与扇女基本相同,幅度稍大些。可见,三种女性角色无论是上身动律还是步伐都存在细微的差异,无形中强调了对学生身体训练性的要求。

二是传承原生形态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的了解到原生态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性格特征、表演风格,加强学生对不同角色之间舞蹈动态的差异性诠释,从而达到保护传承胶州秧歌的目的。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组合的出现,是保留了原生形态表演模式的基本特点,不打破原生形态的表现规律,尊重不同角色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原生态胶州秧歌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不脱离母体的情况下,将其呈现于课堂之中,保留其原有的生命力。

结语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性格组合存在的必要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又是推陈出新的创造表现。为了保留各女性角色的个性、又具备胶州秧歌风格的共性,我们有必要将其进行细致的整理、加工,整合成符合民间淳朴风格又具备表演特征的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