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20-12-08柯茜徐伟宏
柯茜 徐伟宏
(1.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我国从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996 年7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从1996 年到2007 年12 年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继增设18 类专业学位。2009 年,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即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调整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2],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
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2005 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第一批试点单位有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21 所高校[3]。体育专业院系作为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从“正规化”发展至今已有近15 年的时间,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从试点、进一步探索培养到逐步完善的三个阶段,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初期。目前,全国高校体育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指导三种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而且招生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
一、实践基地建设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基地是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依托,抓好专业实践环节,能有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就业服务社会能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明确指出专业学位是针对特定专业背景,培养高层次、综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有关高校作为培养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体单位必然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高层次、高质量、综合性、应用性人才成长的培养环境、培养体制和培养机制,同时建设一批高质量、有保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这是因为,第一,实践基地在专业实践中承担着实践载体的作用,是实践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加强专业实践离不开实践基地的建设。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培养过程中对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至着重要的作用[4]。第二,应届本科生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后,专业实践是教育和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增长和提高,而这一过程需要在实践基地中完成。第三,实践基地的育人环境和育人功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它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二、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发展的现状
高校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为更好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特别是自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加强引导,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扶持;各大相关培养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高度重视探索专业学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创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如:上海体育学院分别与复旦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共建体育硕士实践教学基地;武汉体育学院与湖北省奥体中心共建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基地。这些做法都很好的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创造了条件。但是实践基地的建设还是一个较为新鲜的事物,相关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之中,基地的育人功能还有待在实践中去检验,而且已建立的各类基地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第一、随着近年来应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实践基地建设在数量和容量上远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实践基地要求严,适合遴选基本条件的基地少,相关合作单位积极性不高[5]。第二、有些实践基地建成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运行条件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作用。在研究生实践基地的管理中,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有关的规章条例,基地内涵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运行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与企业和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在市场运行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削减了研究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环节全方位的实践过程,目前,研究生基地循环实践功能最大化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发挥。
三、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对策
(一)将专业实践纳入教学重要环节
高校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起步较晚,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比,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有些培养单位在两种类型研究生培养上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这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缺乏培养经验和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历史原因,也需要有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发展过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层次上属于同一层级,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综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属于不同培养类型的研究生。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该将专业实践纳入教学重要环节,建设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师资队伍,扩大专业实践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第一,建设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师资队伍。体育学专业学位发展活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师资队伍。现行的专业学位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原有学术型研究生师资,既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相关教学或论文指导经验,也不能在实践环节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必须要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专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专业性的特征既要在理论中得到体现,也要在实践中得到彰显。实践是开展专业学位教育必需加强的环节。两者的结合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既要有丰富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理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研究生提高专业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二,扩大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比重。开展专业学位教育必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案例教学,扩大专业实践课程在学位课程中的比重。这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所体现的不同。体育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应用型体育人才离不开专业的实践活动。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不但要开专业理论实践课程,而且更应该开专业操作实践课程。在课程安排上根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的考核都应该在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中完成,取得相应的学分。
(二)建立实践基地网点
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根本保障,稳定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基地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学校特色,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建立成一批不同类型,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网点。其次,加强基地内涵建设是关键。研究生在基地实践就像养在远房亲戚家的孩子。如果不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配套各项软、硬件实施,由正真意义上的“主体”加以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地育人功能就很难得以发挥。只有学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加大投入,将基地做实、做强,才能发挥基地应有的作用。最后,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多方面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必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的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不同类型的基地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有机系统,使基地育人功能最大化得到体现。
(三) 建立与体育相关部门联合培养创新机制
建立与体育各级各类相关部门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机制是加强校政合作,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两大难”是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导师队伍建设难;人才培养应用性不强难。与体育部门联合培养研究生既能解决一部分师资队伍问题,又能为研究生专业实践争取到务实的工作岗位。把一批学历层次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中青年体育行业杰出人才引入导师队伍中能有力的充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弥补在校导师重视教学与科研,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在体育职能部门任职的导师能很好的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真正认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和社会体育运行机制等一系列与体育现实相关的问题,指导他们如何开展专业实践和科研工作。
(四) 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文化建设
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体育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方向。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体育事业服务的一个大趋势。作为研究生专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文化实践活动是由专业实践向社会实践转变的重要环节。第一,积极承接社会各类体育赛事。体育竞赛是体育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组织优秀专业团队,通过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承接各个行业中、小型体育赛事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他们可以承担组织编排工作、竞赛裁判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与企业、机关、单位协调工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使自己的能力由实践中学向实践中应用的转变,真正成为一个专业素质过硬、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第二,参与全民健身、社区体育服务。应用人才的培养终级目标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全民健身体育事业服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后期,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服务。在实践中做好教练员、服务员、陪练员、护理员等多重角色,了解社区体育开展特色和人们的体育健身需求,更好的为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工作。第三、深入开展体育下乡活动。体育的根基在基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未来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向城、镇、乡一体化推进。深入开展体育下乡活动能带动城、镇、乡体育事业的平衡发展,同时,通过开展调查农村体育人口需求和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培养研究生深入基层开展工作的能力和从事社会体育科研工作的能力。
结语
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充分认识实践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加快改革步伐,加强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