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语文课后作业的创新实践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教师发展中心,河北 保定 072450)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推进,初中语文学科课后作业应何去何从的问题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既要控制课后作业的数量,尽可能为学生减轻课业压力;也需要保证课后作业的质量,确保作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巩固和思维拓展起到促进作用。只有这样,初中语文学科课后作业才能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理论基础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具有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学生在课后作业中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核心素养,是课后作业创新实践的真正价值。

(二)“四维”生态教学系统

学校根植于“知识技能、习惯美德、哲学思维、自我价值”的“四维”生态教学系统的根本要义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学习。除严把课堂教学外,大刀阔斧的作业改革也是构建初中语文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四感”生态评价系统

学校满足学生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和胜任感的“四感”评价系统“指向人性,满足需求”,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初中语文学科课后作业顺利落实的有力保障。

二、现状分析

(一)课后作业不成体系

教师总是执着于制定各种计划,完成各类目标,却在成果检验上忘记收口。课后作业与教学体系不一致,学生就无法探索课后作业的规律,不利于及时预习与复习,不易形成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对接。

(二)课后作业针对性不突出

大量的机械作业并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只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却没有针对性,训练点不突出的课后作业,难以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课后作业对教材挖掘不深入

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后作业很难界定范围,因而常出现大量课外习题的训练冲击语文教学的现象。对教材挖掘不深,课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课下不做巩固训练,单靠大量课外习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基于初中语文学科课后作业存在的以上几方面问题,大连春田中学率先发起了对传统作业的“挑战”,对语文课后作业进行了创新实践。

三、教学策略

(一)合理控制作业量

在为中学生布置语文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回归教材,以教材为主线,根据具体的课时合理安排作业量,指导学生高效率的完成预习和复习作业。比如说,教师应该将学生复习作业的完成时间控制在30 分钟以内,避免学生由于大量的重复练习而耽误时间;而预习作业涉及到学生对文本内容基础认知的形成,则应该控制在30~40 分钟左右,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尽可能确保全班学生均能跟上教学进度。

(二)合理编排作业内容

结合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在作业内容设计方面多下心思,将作业划分为基础强化、片段仿写以及披露阅读等三大模块。其中,基础强化模块主要是要求学生对当天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回顾,最终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知识逻辑呈现出来。具体来说,对基础强化作业模块的设计应该重点解决学生当日晨测、作业中出现的书写错误、注音错误、默写错误、翻译错误等基础性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查缺补漏。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基础对其作出进一步要求。比如说,要求学生不翻书、不翻卷,独立填写后再对照试卷、作业卷进行补充,红笔修改。若当日基础知识并无错误,则写“无”字;若当日课堂所学内容庞杂或为新授,则要求学生画思维导图,既体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又在导图多彩的设计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三)学校展示评比

想要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后作业卷中长效落实,不可缺少外力作用。学校的生态评价系统“指向人性,满足需求”,巧妙利用初中学生“要面子”“重表扬”的心理,每周进行作业评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每周随机抽取组内的作业,将作业展出、评比,作业质量与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结合,以同伴互助评价的力量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大大促进作业质量的提高。每周的作业评比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课后作业中的保障,打破了学生与作业之间对立的矛盾,让语文课后作业既是学习,又是舞台。

四、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语文课后作业必须不断地改革与创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才能为初中语文课后作业的创新实践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