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信息驱动的电子商务教学研究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引言:电子商务专业作为近年来的热门专业,吸引了广大技师学子的加入。为提高院校内部毕业生的从业竞争力,开展以就业信息为驱动的电子商务教学,很有必要。本文便是由此入手,并对其提出具体策略意见。

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现状

(一)学生对本专业基本情况不甚了解

电子商务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涉及经济、电子、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专业定位上不容易被广大学生很好地理解。学生接触电子商务专业,相当于既要学习经济知识,又要学习商务运作知识,还要动手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觉得电子商务课程设置杂乱、学习内容繁多,甚至有些学生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学习如何运营网络商店。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不甚了解,导致他们在学习和择业时难以把握方向。

(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操作能力差

目前,大部分技师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在教学环节普遍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授课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普遍采取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操作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和实战训练虽然是根据课程开展的,但很难真正锻炼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加上有些教师引用的教学案例陈旧,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不够细致,导致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系统,遇到真正的实战训练又能力不足、难以顺利完成。

(三)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后发现,只有一小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任职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职业,绝大多数毕业生很难顺利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转而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工作。究其原因,近年来电子商务虽然快速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和提高,但对毕业生而言,他们在校期间并没有形成对电子商务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其就业方向也很模糊。学生不知道应该具备什么资格证书才能胜任电子商务的相关职位,他们的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之间没有形成对等和匹配关系。

二、就业信息驱动下的电子商务教学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

完善电子商务的教学和实践体系,首先要明确并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意味着院校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要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和就业导向纳入日常课程安排中。在具体的课程讲授环节,教师可以把就业的相关信息和企业的人才要求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这样把就业导向和课程结构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听课之余为以后的就业做些心理上和专业上的准备。

(二)提高教师“教学+实训”的双重素养

作为专业带头人和学生的引导者,电子商务的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既要做到储备丰富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又要经常深入企业和公司进行调研学习,将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结合起来。具体而言,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关注电子商务企业和单位的人才招聘要求和技能考核标准,为自己的实训教学积累经验。

例如,技师院校可以积极开展“以赛促教”活动和电子商务教学技能大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通过切磋教学技能,教师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准备地上每一堂课。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当地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介绍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商务运营、网络营销、物流系统等环节,使教师的实训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对的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训教学进行双重考核,可以使教师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避免有些教师对学生“只讲不练”或“重讲轻练”。

(三)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双重能力

由于就业单位不只看重人才的学历和知识,更看重人才的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因此技师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双重能力,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要锻炼学生的就业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之余,积极开展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和商务模拟操作,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

例如,在B2C、B2B、C2C 等电子商务模式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网上交易的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教师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商务交易的双方,利用软件进行业务操作训练。如制定训练内容为“电子合同实验“,要求学生甲扮演采购商,学生乙扮演供应商,双方在模拟环境中完成“采购商选择物品——加入购物车,生成询价单——供应商报价,生成报价单——双方洽谈——签订电子合同——生成订购单,订单结束”这一流程。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了网上交易的业务流程,锻炼了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在以就业信息为驱动的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双重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实训”的双重素养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