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杭锦旗蒙古族实验小学,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一、融合实际,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和乐于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生理和心理都不是太成熟,所以对于课本当中的一些科学知识根本不感兴趣。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课堂知识,要善于将课本当中的知识带入生活,将课堂带入生活并且融入生活。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联系实际轻松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学生只有开始接受知识并且试着去理解知识才会有所疑问和创新。因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本中所学的科学知识。比如在讲解《种子的发芽》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每位学生提前在自己家里播撒下种子,可以是花种子、草种子、玉米种子或者是花生种子,具体种植什么要看学生的个人兴趣。学生自己照料,经过学生的精心照料之后带到学校,在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可以自主发言,询问种子的发育情况,种植种子没有成功的学生也不用灰心,可以询问同学,吸取经验,看看别人的种植办法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最后由教师小结班级的种子种植情况,然后结合课本总结出种子发芽的规律,并且还要结合同学们种植的不同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比较。因为学生亲自种植,所以对课本上的内容也不会感到陌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同时学生也会将自己所种植种子的情况和课本上的种植过程进行比较,产生疑问,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辅导教学

自主探究学习指的是教师发挥辅导作用,提供时间、空间和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融入创新意识,确保学科成绩与学习能力能有一个好的提高与发展,以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在实践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深度需要由教师进行明确,以此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开展理性的科学分析,这远比一味灌输指导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教得轻松。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不会成为学生的束缚,它可以活跃学生的求异思维,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便教师优化设计下一项活动计划。比如,在讲授“机器人”相关知识时,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当今社会,机器人都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好的应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再召开全班讨论会,要求学生把各自的学习成果、不同看法分享出来,让学生了解科学就是一把双刃剑,带着两种思想,才能真正学好科学这门学科。

三、建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际开展科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应用自己身边的一切教学用具,特别是多媒体,因为多媒体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一种有力的冲击,可以让学生更加实际地看到科学的变化,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加上教师自身比较具有趣味性的语言和问题,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到课程中。但是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小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不能够将自己的问题提得太大,否则学生很难能够理解题的意思,这样更加不可能快速的反应过来,只会使课堂变得尴尬,学生也会产生对于课堂的排斥心理。要营造出一个有趣有意思的环境,才能够让学生轻松地进入相应的情景中。比如,在进行“动物的身体和运动”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的卡通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的动物身上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外观这种直观的方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让他们举手发言,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让他更加投入到课程当中,观察完了表面外观的东西,再进入到下一个比较难一点的环节,让学生自己继续观察视频,但是这一次可以给学生看透视一点的视频,这样不会让他们失去新鲜感,并且能够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去发现肌肉和骨骼的变化,这中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示,让他们一步一步地接近答案,但是要依靠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规律的发现当中有一种参与感,有趣的课程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问题开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他们把从外界得出的经验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把这种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一个不主动学习,没有学习欲望,不提问题的人,并不具有创新性。因此,应鼓励学生提问和敢于提问。要积极探索,教师应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并鼓励学生找到并提出问题。对于教师也了解得不够确切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查询资料共同思考,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对问题的解答作出验证。

结束语

为了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人才,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他们走向科学探究的道路,使科学教学更加符合教学改革的时代精神,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发展奠定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