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探究
2020-12-08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十七中学,辽宁 大连 116000)
一、人格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内容中的体现
道德与法治课能够引导初中生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法律意识,来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心理健康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应理性对待自己的成长变化,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情感;道德方面,初中生要做到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法律意识方面,初中生在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增强法治意识,依法自律,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人格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目标中的体现
人格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目标中具体体现为: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味美好的情感,积极乐观。2.养成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3.养成意志坚定、努力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创造正面情感体验,传递情感正能量。2.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做情绪的主人。3.掌握与他人沟通、交往的技能,提高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自己的情绪。2.了解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变化。3.了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三、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
(一) 知——晓之以理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新的学校、新的班集体、新的同学、新的学习内容都会对初中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对未知学习内容的好奇,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活动或比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争取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生的认知的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2.学习“小”课程,明白大道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道德与法治课相对于初中的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来说,算是一门“小”课程。但是这门“小”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动机等却具有独特作用,它不仅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还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只有明白一件事的道理,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做这件事,这比强制学生去做这件事要更有意义,也更为有效。
(二)情——动之以情
1.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到,情绪好似一把双刃剑。自信是阶梯,是桥梁;自信是船桨,是风帆;自信是阳光,是雨露。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中有的人盲目自信,对自己评价过高,,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焦虑不安、恐惧抑郁的情绪;还有的人自卑胆怯,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注定一事无成。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建立正确的自信心是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的前提。
2.教师以自身为榜样,传递情感正能量。在校园生活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一个教师如果以消极沮丧的情绪上课,那么他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低落忧郁的情绪;与之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以饱满热情的情绪面对学生,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受其感染,从而对学习生活感到兴趣十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克服自身的消极情绪,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积极传递正能量情绪。
(三)意——持之以恒
1.讲解真实故事,鼓舞学生立志。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上如果对其一味的灌输人生道理并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从榜样的身上获得感悟,明白坚强意志的重要性,明白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幸福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奋斗,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面对挫折时,有的人胆怯、意志不够坚定,结果一事无成;有的人见好就收,屈服于新的困难与挫折,不能够坚持到底;还有的人有顽强的意志、有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新问题,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当这些应对方式成为习惯时,就会内化成性格特征。道德与法治课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让初中生在遭遇挫折时有坚持下去的动力,能够以坚强的意志战胜挫折,不断前进。
(四)行——导之以行
1.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成为“想象”中的自己。以独生子女身份居多的初中生,习惯以消极被动的行为方式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大多数初中生在家里都享有绝对的主导权,习惯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在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设计一个积极良好的自我形象。具体做法为:在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里,配上温柔细腻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想象,构思自己想要拥有的美好外表、健康性格、行为特点等。
2.将心比心,学会理解他人。道德与法治课设有专门的章节为学生讲解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集体共同成长。学会理解他人,要求初中生首先要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初中生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初中生不能及时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往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这就促使了矛盾的激化。其次,初中生不能对他人抱有偏见,尤其不能因为他人的外貌、身体有缺陷而取笑他人,也不能通过他人的成绩、父母的职业来衡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