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0-12-08
(日照港员工保障中心,山东 日照 276826)
一、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劳动关系的和谐状况无疑是企业和谐状况的重要指标。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化,使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完整的法人经营实体和利润追求主体,对于各种类型劳动力的工资支付也出现了市场化操作和针对利润完成情况相应提成的趋向,这对建设和谐企业必然产生着深刻影响。
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不顾效益情况发奖金的思维定势开始转变,在分配面前劳动力开始处于与企业协商的位置。许多企业对于支付员工工资持一种非常保守的态度,要么严格对照市场工资最低水准计算工人工资,要么按照企业经营法则和企业盈利状况进行薪酬总额控制。应当认识到,这并不都是消极的,有些现象说明决策层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算。但是,有些企业在这方面做出格了,就影响到和谐问题了。比如,有的企业喜欢招聘一些员工做低技术工作,一过试用期就撵人,奉行的是“省下的就是赚的”这一哲学。
二、切实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追求这种状态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保证不出问题,保证队伍稳定。
(一)处理好企业长远发展与员工眼前利益的关系
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是任何一个企业甚至是任何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作为企业,就要善于处理好企业长远发展和员工利益诉求这对矛盾,既要让劳动者对自己的待遇满足,又要兼顾企业长远发展。可以说,一个劳动者牢骚满腹、消极怠工的企业,一定是一个不和谐的企业。而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同样不是科学的发展态度。
处理企业长远发展和员工眼前利益的关系,没有别的窍门,就是落实待遇和教育引导。落实待遇,就是对接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准,在党和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落实职工各项待遇,特别是,要善于做八小时以外的工作。
就是说,不仅是对员工工作期间的待遇条件要落实,对员工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也要关心,进行人性化管理,满足人的各项需求,让员工舒畅、感到自己的人格尊严,有时这样做比高额奖金和工资还有成效。教育引导,就是形势任务教育,多进行厂务公开,让职工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让职工理解企业的各项决策,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让职工对企业当自家对待,产生归属感。
(二)处理好做政策解释、调整与维持生产秩序的关系
在日常工作中,容易产生一些员工反映问题的现象,对此应当辩证的对待。首先,这是好现象,说明员工相信企业领导能够解决问题。其次,要注意引导,不可让这种活动的解决过程过多的影响生产秩序。
在对待职工反映问题上,要采取科学的积极的态度,不能消极。要认识到职工情绪疏导的重要性,把解决问题当作一次统一思想、加油鼓劲的契机,当作一次与员工沟通感情的机会,力争以最妥当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要认识到解决职工反映的问题,当时可能影响生产,但解决以后,可以更好地推进生产发展,因此,绝不可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对待,更不可以掉以轻心、不理不睬。
(三)处理好不同岗位类别的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现在企业普遍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一般来说,企业对薪酬要进行总额控制,并不是封顶,而是说要随着企业经营效益状况的变化决定整体分配数量,在这个总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一个岗位、工种的员工的薪酬变动都可能引起整个企业员工的薪酬变动,相应的引起思想变化。对此要慎重操作。在处理这种平衡关系时,要做好薪酬岗位测评,对于计件岗位则对应测评水准适当调整单价,保持总体均衡。
另外,对每一个岗位的人心流向进行统计,以此作为参考依据进行平衡,也是一种可以采取的方式。对于确实业务量减少的岗位,应当采取变更岗位说明书、重新划定薪酬、开展竞争上岗以及人员分流等措施,确保人员思想稳定。
在处理这一关系中,也应该考虑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之间的关系。有些岗位贡献率高,但不一定给予非常高的薪酬,这就是兼顾公平。应当对这些岗位的人员加强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没有别人的、别的岗位工种员工的配合,单凭他们创造不出大的业绩,比如营销岗位、大型现代化设备的操作人员等,对他们可以采取薪酬限高的方式。
反之,对于那些处于关键、不可缺少、但劳动量不是很大的岗位,对于那些因特殊情况一时劳动量不够饱和的员工,也不应给予太低的薪酬。应当在适当拉开岗位差距的前提下,实行岗位保底工资制,即工作量达不到一定数量时,不再按照计件或计时办法发放工资,而是按照劳动表现和出勤情况给予固定工资。这样,既认可了他们平时为企业做出的贡献,承认了他们工作的不可缺少性,又使员工产生了对于岗位的安全感,比较容易形成团体归属感和团队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