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初期的突出问题
2020-12-08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等同于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一个专业素质过硬的大学生一样重要,大学生在高校期间一切的学习以及接受的人文素质培养最终都会服务于“就业”这一终极目标。高校近年来,大力发展建设校企合作,推动“订单班”,调整贴合就业市场专业构造等一系列动作的实施,均在为大学生精准就业、快速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初期面临的各项问题也随着上述调整而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根据各省教育厅对就业数据的全新要求,更加激烈的矛盾也在升级,给高校一线学生工作者带去不少困难,更为高校如何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初期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新时期的就业形势
(一)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日前发布的《2019 年人才资本趋势报告》中获悉,企业对拥有人文型技能与品牌推广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愈发明显。在“企业人才需求趋势调查”一项,企业在“对掌握哪些技能的人才需求增长最大”调查显示,尽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增长相关的技能至关重要,在管理者心中更加急需的两项技能是“品牌/公关/销售/内容相关”和“管理和组织发展相关”,占比分别达到62.1%和52.2%。
(二)大量创业型中小型公司拔地而起
截止现在,高校大学生处在90 后的最后一批,面对90 后大学生诸多特性来讲,大环境下的创业型企业的成倍增长之外,还伴有大学生自身创业的成因在内,大学生们不愿意给别人打工已经不在成为新鲜话题,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无形中在大学生心中埋下了种子,使其毕业后选择创业型的中小企业或者自行创业变得占比较高。
(三)政策大好,选择性不再单一
就业政策的直接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二是促进新劳动力就业问题,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首次将促进就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如今,完成紧张的大学生生活后,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向左右向右走的问题了。
(四)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带来新机遇
在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下,京沪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已经已经不在是青年大学生首选的择业目的地,人口的增长、基础生活费用的高压等都限制了大学生选择的步伐,反而随着新一线城市的迅猛发展,如杭州、成都、长沙等成为了不二选择,从利好政策、城市规划、经济倾斜等多方考量,新机遇会凝聚新人才。
二、大学生潜在突出问题
(一)选择太多,反而不会选择
面对大好形势下的就业市场,太多的选择和机遇反而产生了新的突出问题,就是“有的选 不会选”的尴尬问题产生,很多大学毕业生在结束实习期,进入就业期时无法从“芝麻里面拾绿豆”,我们常说,人生有三大遗憾,既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和不断选择,然而不会选择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初期的突出问题。
(二)流动性太快,跳槽成为家常便饭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严俊的就业形势,使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就业形式更趋于多元化,导致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跳槽现象。例如,对薪资的需求和供应不满意而跳槽,对工作岗位调整不满意而跳槽,对发展遇到瓶颈而跳槽,对领导同事的不满而跳槽,或者在公司呆久了而跳槽,甚至没有理由的跳槽等等。往往在刚刚就业的时候这种频率在2-4 个月时最为频繁。
(三)就业初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
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下一步工作的合理规划对更好过渡迷茫期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有了职业规划,才有努力的方向,才会知道自己的薄弱点和欠缺的地方,才能弥补不足。但是有很多大学生,是不会做职业规划的,他们认为,工作和生活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就做,工作中领导布置了什么任务就去完成。这样工作,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所提高。
(四)孩子气较重,“慢就业”成为流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数据显示,大学生没提前规划好未来(62.4%)是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最常见原因,受访者指出大学生“慢就业”的其他主观原因还有: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42.7%),想“错峰”就业(36.7%),自己水平不够,得先弥补短板(34.3%),计划创业,先了解市场环境(28.0%),“喘口气”,适应角色转变(27.8%),沉淀自己,选择继续深造或参加社会活动(25.7%),打算进入自媒体、网店等新业态(11.3%)等。
三、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问题多变,就业工作难度升级
近年来,虽然大学生就业环境大好,但是学生思维行为的变化、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供需关系的改变都在给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带来困难。因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导致高校在推荐就业单位时无从考量,经常发生大学生“随机性”的主观意愿的改变造成招聘现场的“冷场”和岗位招不满的情况发生。
(二)就业数据的不确定性
大学生就业初期时频繁跳槽等行为,直接或间接造成就业数据的不确定性。高校统计就业数据已经由以前的集中时段变为多频时段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涵盖面较之前更为精准,这样的话给高校的压力逐年上升,同时大学生本身混乱的就业状况也是造成就业数据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
(三)就业工作时间安排不科学
就业工作从以往的每年4-6 月变为4-10 月,时间上拉长了很多,但是以2019 年就业工作为例,在材料的收缴和各项问卷调查的发放以及大数据统计所运用的方法上均不科学。例如以上所提大部分均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后才开展工作,学生所在工作地区分散且工作较忙情况下导致的收缴困难和时间的大量投入都让辅导员们抗拒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