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视角下民族团结教育实施途径
——以高校教学为例
2020-12-08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和”是与“仁”“忠”“信”等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中的“礼”的价值观之一,指的是和谐。孔颖达注疏《礼记》时指出:“和,谓百姓和谐。”“和”的内涵是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调节,达到总体和谐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人与人,人与环境,都要达到融合的境界。我们现在阐释的就是在这种“和”文化视角下,在高校各民族之间如何实施团结教育的问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段论述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对新时代中国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总体设计,表达了中央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热切期望,为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目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变化及我国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也使得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和”的指引下,高校中应如何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呢?
第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学校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和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中,都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把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贯穿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质量,通过课堂教学使民族团结教育走入课堂,走进学生的头脑中。
第二,抓好课外活动平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只有在课堂以外才能够体验,得到实践检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民族团结。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具体地说,可以开展纪念活动,参观博物馆、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活动。通过实物观看和讲解员的讲解,学生们会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前辈们艰苦奋斗的过程,激发出爱国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民族手工艺展等,通过参观浏览观看学习,亲自了解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建一些富有“民族元素”的社团,如民族舞蹈社、马头琴社、京剧社、民族乐团、民族摄影、志愿者服务协会等,并且通过学校的文化艺术节让全校师生欣赏民族社团表演,摄影作品展,学生可以在参与中学习民族文化,在展演中增强民族自信,在互动中建立民族认同,在交往中建构国家认同,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总之,民族团结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硬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参与互动、交流交往基础上的实践活动。
第三,创造浓厚的“和”文化环境氛围。在“和”思想指导下,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节,在校园文化节中,将每年的固定月份确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定期开展以“共发展,促和谐”为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系列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校园球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也可以创建“文化宣传栏”“文化长廊”,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如不同民族的饮食、信仰、服装、习俗、语言等,让师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尊重他们的民族信仰,认同他们的民族文化。还可以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元素,可在学校的教学楼的走廊、教室、学校餐厅等地,精心布置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图画、警句、诗词名言等,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此外,结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学校可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内容的艺术展演、书画比赛、专题讲座,融民族团结教育于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文化和庆典文化之中,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当今社会是通讯发达时代,学校还要充分地利用新媒体,如网络、手机,设立微信群,QQ 群,公众号等,讨论民族团结的热点问题,传播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友好相处先进感人事迹等。
综上所述,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和谐发展的稳定基石。当今社会,国与国竞争非常激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也要常抓不懈。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为我国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校里的民族团结教育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爱国情怀、民族团结的意识,他们才能真正奉献祖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