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中看修身之道

2020-12-08

时代人物 2020年30期
关键词:好学明德立德

张 男

(中共朝阳市委党校 辽宁朝阳 122000)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它为世人提供了一种生存秩序和个人目标。其中,“修身”就是儒家文化中所推崇的生活状态,《论语》中的修身目标主要体现人格修养上,它引导人们做一个君子,进而成为一名圣人,这是其对人格境界的价值追求,也是自我精神品质不断锤炼的目标导向。君子是一种现实人格追求,圣贤是一种理想人格标准,他们均可以通过言语和行为体现出来,其中包括敬畏之心、诚信之举、广文博学等等方面。孔子认为,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可以在此之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并最终达成社会的和谐。

《论语》的修身目标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语录体的叙事风格,凸显了孔子的政治、审美和道德伦理思想,涉猎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口头教授和书面记录的成文方式,蕴藉着政治、文学、哲学和教育价值。孔子的思想充分地呈现在《论语》之中,它告诉人们所应秉承的生活态度,并描述了在日常生活中所应达到怎样的修身目标。

第一,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希望人们能够以学增智,勤学好学。通过学习对世界有着更好的认知,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个人认知常常显得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这就需要汲取知识养分、不断学习,来夯实个人的能力素质。尤其是当前时代,信息更新速度极快,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快速的知识流量,很容易被时代淘汰。以此来看,孔子的修身目标不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适用,放在当前时代环境中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第二,重诺重信,以诚待人。在《论语·学而》中提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分别以内外两种方式,规约了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诚”更偏重内在人格,指坚定的、精确的明白自己的态度。正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所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君子的人格修养与个人内在的诚心密不可分。“信”更偏重于外在人格,主要包含与人交往的方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孔子非常重视“信”,信,即遵守诺言,这是与人相处并保持持续、良好关系的基石。《论语·子路》提出“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它是赢得他人尊重、获得别人信任的必要条件,君子以诚待人,这也是判别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尺度。

第三,明辨是非,富于理性。明辨是非,是个人理性的充分展现,也是“智”所能达到的人格水准。明辨是非,首先体现在自知之上。孔子提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就是对自己的全面洞察,通过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精准地找到提升自己的途径。明辨是非,还体现在思维的方式上。它不受表象所诱导,也不因情感投射而有所波动。孔子提到“智者不惑”,正是因为智者能够摒弃自己的好恶,去客观地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对所面临的处境作出适当的抉择。富于理性,是对外在事物的一种分析能力,是全面、科学的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譬如孔子所提到的中庸之道,《论语·雍也》中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道,就是基于对事物的理性判断。《论语·先进》中提到“过犹不及”,中庸,即为不偏不倚。不可片面思考,不可过度极端,对待他人,也要不偏不倚,这样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断。这些,都以智性的角度反映了修身的目标。

修身的途径

修身的途径是与修身目标密不可分的,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达成修身的目标。

第一,立德。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者要通过实行仁政而得到民众的爱戴,让百姓内心安定、社会和睦;个人也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进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德”是一种高尚的、仁爱的文化心理,《论语》中提到:“德不孤,必有邻”,将“德”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良性纽带,这些都凸显了立德的重要性。

在孔子的思想中,立德与明德、尚德连接在一起,对于个人而言,先要明德,这也对应了前文修身目标中的明辨之智,德来源于个人对他人之言的判断、对事物客观的认识和对于内心所思的洞察,明德是立德的基础。在明德的基础上,个人要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体现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尚德,即是对高尚人格的自觉追求,它的实现需要个人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用。

第二,好学。《论语》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号召弟子能够以学习为乐趣,勤学、好学,这样才会不断地提升眼界,提升自我。好学,可以体现在治学态度之上。要秉承扎实、求真的学习态度,不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畏坚持学习所应具备的韧性,勤于向必自己强的朋友、同学求教,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好学,还体现在善于内省,不断反思上。《论语》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知识要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来梳理所学内涵,进而增进学习的效果。《论语》中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反思,可以领悟所学道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反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产生弥补差距、完善自己的意愿,最终达成修身养性的目标。

第三,实践。实践,即是从具体的行为当中,展现个人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标准。《论语》中提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评价一个人,不仅仅看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观察他做了什么。言行一致,是孔子所提倡的行为标准,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修身要从行动开始,慎独和笃行都是人格境界的具体呈现。

实践能体现个人的人格修养,同时也能在其过程中完善和丰富个人的人格修养。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仅向众人展示了求教的态度,还提出了求教的具体方法,那就是在实践中进行筛选、甄别,选择符合现实规律的、遵守道德法则的来扩充自己。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可见,实践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好学明德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担心等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