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白石泉铜镍矿矿床成矿条件及矿床成因探讨
2020-12-08邹振林
邹振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 哈密 839000)
1 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沙泉子深大断裂南侧3 千米左右。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元古界的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其次在低洼地带及现代冲沟有第四系冲洪积覆盖;构造主要以断裂为主,均为沙泉子深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侵入岩为华力西中期产物,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脉岩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分布,但一般规模较小。
1.1 地层
1.1.1 长城系星星峡群(Chx)
分布于矿区F1断层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经过对比研究,将星星峡群分为四个岩性组合,分述如下:
第一岩性组合(Chxb-1):分布于矿区南部,主要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夹少量的斜长角闪变粒岩、黑云母斜长片岩。
第二岩性组合(Chxb-2):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片岩、黑云斜长石英片岩以及斜长角闪变粒岩等组成。为白石泉矿区8号岩体的直接围岩。
第三岩性组合(Chxb-3):分布于矿区第二岩性组合的北部,基性杂岩体的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夹黑云斜长石英片岩及黑云斜长变粒岩。
第四岩性组合(Chxb-4):分布于矿区F1断裂以南,基性杂岩体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主要岩性为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岩,靠近岩体部位硅化较强,同时部分地区有铁染。
1.1.2 蓟县系卡瓦布拉克群(Jxkw)
分布于矿区F1 断层以北,与南部的长城系星星峡群中亚群呈断层接触关系。主要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为一套中-深变质海相碎屑沉积岩类。其倾向南东,倾角58°-85°,为白石泉铜镍矿1号超基性岩体的直接围岩。
1.1.3 第四系(Qhpl+al)
矿区第四系分布十分广泛,白石泉杂岩体西侧存在大面积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层较厚,约1-3米左右。
1.2 构造
矿区位于区域沙泉子大断裂以南约3千米处,构造十分复杂,断裂构造极其发育,该区构造线方向总体为北东东向,大部分的地层和断裂都是沿该方向展布。矿区地层为白虎关背斜北翼的一部分,倾向南东,地层时代较古老,所以局部的小型褶皱很难识别。矿区主要有三组断裂,分别为北东东向、北东向以及北西向,同时这些断裂构造可分为4个断裂构造形成期。
1.3 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分布广泛,占矿区面积的20%以上,主要为华力西期第二侵入次各阶段侵入岩。其中8号超基性岩体位于基性杂岩体北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偶可见“球状”风化体,整体呈条带状,长近360米,最大宽度大于70米左右,岩体中部有大理岩残留。北侧底板为大理岩,南侧为花岗质糜棱岩或碎裂岩化、糜棱岩化闪长岩,剖面反映呈“漏斗”状,整体倾向南,倾角77°左右。岩性主要有橄辉岩、辉石岩,辉长岩少见,普遍具较强的纤闪石化、金云母化,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孔雀石化零星可见。Sb1矿化蚀变带和Ni1号铜镍矿的形成与该岩体密切相关。
2 控矿条件探讨
2.1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矿区岩浆岩较复杂,岩性从酸性至超基性均有,矿区主岩体为中基性杂岩体,可分为三个岩相,中心相为辉长苏长岩,过渡相为辉长岩,边缘相为辉长闪长岩、辉石闪长岩。整体上看辉长岩体的周围都有铜镍矿化,北部为Sb1蚀变带,东部为Sb7蚀变带,南部为Sb4和Sb5蚀变带;岩体中部也分布有Sb2、Sb3、Sb6和Sb8蚀变带。因此,前人认为该区的铜镍矿与该岩体关系密切,矿体呈盆状产出于岩体的底部和边部,但经过野外填图以及各地质工程揭露的地质事实来看,该观点有些不妥。有如下地质事实值得注意和研究:
⑴除Sb2蚀变带呈环形分布于基性杂岩体东部边缘外,其余蚀变带基本都呈北东东向带状,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也与该区的主断裂构造方向一致;
⑵该区中-基性主岩体含矿性较差,所有的铜镍矿体基本都与超基性岩有关,而根据目前岩体内含矿的超基性岩与主岩体之间的关系看,其形成受岩体内的断裂构造控制;
⑶该中-基性岩体由内向外岩石的基性程度越来越低,中部为基性岩,而边部相变为中性岩,按照岩浆分异说来看,岩体边部不可能再分异出更基性的超基性岩类,可见该岩体并不具备就地熔离型镍矿床的分带特点,而是有着两期成岩的特点;
⑷该区的超基性岩也不是同一时期形成,部分主岩体中呈团块状产出的超基性岩应该为中-基性杂岩体中的捕虏体,这部分超基性岩中未发现有金属硫化物;
所以,该区的中-基性主岩体很可能为成矿前形成,主岩体形成之后,后期含矿超基性岩沿多期活动的断裂构造上侵,同时也沿岩体边部的构造薄弱带上侵形成环形蚀变带。
2.2 构造控矿条件
2.2.1 断裂构造控矿
该区紧邻沙泉子大断裂,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且都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区内岩体的长轴方向与断裂构造方向一致,各期岩体都受断裂构造严格控制。矿化蚀变带方向也与断裂构造方向一致,显示了成矿与断裂构造的相关性。
2.2.2 接触带构造控矿
在区内中-基性主岩体形成之后,岩体边部为构造薄弱带,形成了一个容岩、容矿的构造带,类似于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在岩体边部形成环形矿带,但规模不大。
3 矿床成因类型
矿区工作程度较浅,根据目前所圈定的矿体与侵入岩的联系、矿体产状、形态、规模、矿体赋存部位、成矿方式、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等可将矿床分为如下成因类型:
3.1 岩浆深部熔离-贯入型硫化镍矿床
白石泉的主要成矿类型,如白石泉Ni1 号矿体、Ni12和Ni13号矿体的上部。
该类型矿床是岩浆在深部重力分异或结晶分异较完全的基础上,含金属硫化物熔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动力作用驱使,向构造破碎带或应力软弱部位经挤压、渗透、贯入形成。其矿体可分布于不同岩石中,但含矿母岩大部分为超基性岩,矿石中金属硫化物呈半自形-他形粒状或集合体,矿石自然类型较复杂,以稀疏浸染、中等浸染状及细(网)脉浸染状为主,可见少量的稠密浸染状。
白石泉矿区矿体多呈脉状、带状、透镜状产出,含矿超基性岩体一般规模较小,一般宽10-40 米左右,长100-300米左右。如此小规模的岩体本身不具备就地熔离型矿床的岩体特征,这些含矿超基性岩规模虽小,但是岩性十分复杂多变,各岩相带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
3.2 矿浆贯入型硫化镍矿床
白石泉杂岩体区Ni12 和Ni13 号下部硫化铜镍矿体即属该种类型。该类型矿床是深部岩浆在完全分异的基础上,金属硫化物熔体(矿浆)在不同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动力作用驱使,向构造破碎带或应力软弱部位经挤压、渗透、贯入形成,多产于岩体底部或旁侧的围岩中。
本次勘查工作在Ni12 和Ni13 号矿体中发现了较多的该类型的矿石,矿石常呈脉状、角砾状、块状产出。
该类矿床经济意义巨大,是今后工作重点。
3.3 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该类矿床多有岩浆晚期残余热液作用生成热液矿物,形成(网)脉状构造,使矿石中镍含量增高,提高了矿床的经济价值。
白石泉Sb2、Sb3 号蚀变带中矿体可能属于此类型,该类型应该是更接近于地表的矿化蚀变。
3.4 表生氧化镍矿床
裸露在地表的硫化镍矿体,经物理风化和氧化作用,形成土状、被膜状、多孔状氧化物,生成褐铁矿、孔雀石、黄钾铁钒、镍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