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感染性休克急性肾损伤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无缝隙护理模式后的效果分析
2020-12-08张燕
张 燕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本研究从我院ICU选取了56例感染性休克引发急性肾损伤合并ARD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56例感染性休克引发急性肾损伤合并ARDS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中,女12例,男16例;年龄45-73岁,平均(62.5±5.31)岁;肺部感染14例,腹部感染10例,其他感染4例,肾损伤药物使用15例。观察组中,女11例,男17例;年龄46-78岁,平均(62.23±5.84)岁;肺部感染12例,腹部感染11例,其他感染5例,肾损伤药物使用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肾药物损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①预计存活时间>24h;②ICU住院时间>48h;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肝、脑疾病者;②既往患慢性肾衰竭并长期透析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根据病情抢救、密切监测病情、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给予无缝隙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成立无间隙护理小组:在护士长的带领下成立无间隙护理小组,根据护士的特点设置组长1名,定期组织科室护理小组人员进行培训。责任护士统筹本组工作,落实质控管理,对小组护士的护理业务进行指导。量化护理人员的职责是负责定期考核,建立高效主动的无缝隙护理小组。②完善无缝隙排班:根据感染性休克引发急性肾损伤合并ARDS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责任制工作模式,上班时间为3班,分别为中班、晚班、夜班,排班时实行以老带新。护士长每周对无缝隙护理人员进行检查以寻找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③开展无缝隙护理:无缝隙护理小组在护士长带领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无缝隙护理方案,结合常规护理措施,制订护理标准流程,从而实现全程无缝隙服务。开展人性化、个体化的护理服务,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展开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在重症监护、临床观察、应急处置、急救及沟通方面实现专业技术的无缝隙。
1.4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②统计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③采用本院自制护理评分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CRP水平的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均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血清CRP水平(5.22±1.96)mg/L低于对照组(7.25±1.73)mg/L(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36.22±4.9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2.25±3.73)分(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D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DS评分(41.30±4.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7.25±5.22)分(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89.28%显著高于对照组60.72%(P<0.05)。
2.5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压力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压力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感染性休克引发急性肾损伤合并ARDS是ICU常见的危重症,以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呼吸急促为主要表现,因此,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其次,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无缝隙护理模式得到患者的认可,患者依从性高。综上所述,ICU感染性休克引发急性肾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能缓解病情,降低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