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历程及现实启示

2020-12-08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建设发展

李 春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小康社会这一科学思想凝结着历史文化的精华。“小康”这个概念,出自《礼记·礼运》,“小康”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始终是人民大众所向往与追求的理想生活。现代意义的小康社会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传统、时代、现实的有机结合,是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历程

(一)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到20世纪末,是全国人民奔小康阶段。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社会”这一说法,这一时期的小康社会思想侧重于经济方面,提出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你们不同,我们的现代化是实现 “小康之家”(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1984年,邓小平提出发展到本世纪末,我国小康社会的实现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的标准。 “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1987年,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就是将198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实现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温饱得到保障;第二步就是发展到二十世纪末再次实现翻一番达到一千美元,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第三步就是再用三五十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伟大战略构想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

依据邓小平的设想,小康社会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八百元为基础持续增高,向中等发达国家不断接近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的时期;是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逐步进入世界前列的时期。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要消灭贫穷。生产力落后不前,人民生活艰难,绝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面貌。1990年,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将小康社会的发展标准及具体工作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小康的具体内涵是在民众生活温饱得到保障以后,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现丰衣足食。

为了对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经过国家统计局、计委等部门的联合研究,以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为参照系,相继出台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此后,这些标准成为了检验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依据和准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成功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前两个发展目标,不但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使民众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生活模式。

(二)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这一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二十世纪末,经过人民的奋斗和努力,我国已经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理想局面,中国进入了总体上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和努力之下,已经完成了“三步走”伟大战略构想的前两个目标,人民生活富裕,基本上实现了小康生活。但是,这种小康水平还处在低层面,还存在着发展建设的不均衡之处。党的十六大为此明确指出,我们要集中力量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和拼搏,建设让全国人民都能享受到的多种文明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水平更高的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改变过去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过度偏重,强调多种文明同步发展的重要性。这种理念成为了小康社会思想体系的新发展,制定出了更符合建设实际和发展需求的新目标。这个新目标既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南,又是小康社会思想的拓展和延伸,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深化了中国特色小康社会的内涵。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全面建设思想的落实与推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制定出了更高、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指导地位及其重要作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生态建设之路,努力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三)从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了充实与完善。(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7-78页。党的十八大综合考虑了世界发展新形势和国内建设新局面,结合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充分考虑民众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完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政策指导更加明确,制度策略针对性更强,更能满足人民群众迅速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这些思想观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既是对之前的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又是新时期的建设总目标和奋斗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进入奋战决胜期。(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努力与奋斗,取得新时期的建设胜利,实现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实现民众期待已久的、人民生活幸福的中国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我们要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和国家制定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策略。这个目标是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发展实际需要的战略目标,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和破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实事求是成了这一阶段的强有力的思想指导。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在和平年代谋求最快、最正确的发展之路。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小康社会”的伟大愿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当前小康生活的特点与层次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强调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建设任务的艰巨与复杂,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构想。同时指出,小康社会存在区域性发展特色,不会一下子同时实现,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区别。新的世纪,我国只是踏入了小康生活的入门阶段,需要更加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全面进入高层次的小康社会。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一阶段的小康生活存在水平偏低、不够全面与均衡的情况。即使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并不高,这是水平不高的表现;这一阶段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发展性消费建设还存在缺失之处,生态建设更是不尽人意,社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是发展不全面的体现;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等发展不均衡状况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努力方向。在新世纪必须继续为完成党在新时期的任务而奋斗。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小康生活已经整体提前实现,现在已经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主要目标方向已经集中在了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发展均衡方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也集中在了这些方面。但是有一点一直没变,那就是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在这个阶段,这种评价与判断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我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但我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我们要积极面对和把握的发展实际。今后的发展与建设工作都要从这个实际情况入手,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生活美好幸福、小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美丽中国梦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改变了过去注重发展物质经济的建设思路,强调多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为了早日实现发展建设目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变革生产关系方面,这种做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属于舍本逐末的错误发展道路,由此产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自然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空中楼阁。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结合改革开放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时期的小康生活概念还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只是停留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期,我国民众的小康生活已经基本全部实现,物质指标标准得以迅速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此做出了客观准确的评价:我们的小康还处在较低的层面,体现在发展不均衡、不全面等方面。为此,我党将这一小康理论思想加以充实与完善,制定了全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具有综合性和科学性,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发展和建设,是具有现代化特色、符合发展实际的目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理论又注入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一指导下,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结合我国的综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将之前的小康建设目标进行了深化和拓展,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赋予该目标以新的要求、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将“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突出明确了其战略发展意义,将其纳入了发展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对历史发展经验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合当前的具体发展形势,决定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落实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顺应发展规律的总体部署。只有这样,我国的发展与建设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获得最大的建设成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缔造的,人民也是历史前行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责任。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大众中产生、发展,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是我们党一贯的宗旨理念。无论是处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我们党都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聆听他们的呼声,尽力解决群众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我们党要密切观察广大群众在生产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有群众在生活中的困难,都要列入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日程中。毛泽东曾作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因为当时苏维埃政府切实考虑人民的实际利益,一切从群众出发,获得了人民的信任,所以取得了革命斗争的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依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以人民群众利益是否得到了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而努力奋斗。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一心,坚持不懈,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胜利。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党一贯的工作理念,这体现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缔造者的唯物主义观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涵盖在经济发展中的每个节点,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人民利益而努力。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在经济创新驱使下,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实现为了群众而发展,为了发展而依靠群众,获得的利益由群众共享。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已经卓见成效,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稳健的共享发展。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水平、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整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础上,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积极开展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努力提高群众收入与生活质量。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高质量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坚持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是一项跨时代的决策,是对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是发展生产力。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国正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由点及面,全面深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坚定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为中国全面改革开放进程开启了新篇章。

党的十六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遵循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时代主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根据以往经验,总结过去、分析当前、着眼未来,在实践中回答了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实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对社会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奋斗目标,到二O二O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国家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和问题也逐渐显露。比如,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协调。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依然突出,如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问题较多。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结合国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曾经指出,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当前,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体制改革放在最根本的位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完成经济领域改革还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经济领域的改革突破,带动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需要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我国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对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生态文明各个领域也有影响,通过深化改革,使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从而实现各个领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途径。发展需要做到科学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西部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推动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创新引领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我们要按照十九大做出的战略部署,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增添国际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要贯彻共享发展的理念,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前提是我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

中国共产党不仅肩负着带领民众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任,还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我党积极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国情民情,主要从以下几点做出了努力:一是抓思想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贯穿于工作始终。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固本培元,强化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坚持求真务实,需要广大党员和干部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需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来规制和引导;立明规则,破除潜规则,在党内形成弘扬正气的大气候。二是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指导作用和管理力量,增强全体党员的政治觉悟性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以大局为重、以服务人民为荣,当好人民的服务员。三是抓执纪从严。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推动全党牢记“五个必须”、防止“七个有之”(7)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7年第1期。,努力实现全党上下一心、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四是严格用人制度,不断改革创新、健全优化党组织的人事制度,破解“四唯”难题,坚决摒弃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坚持任人唯贤的标准。五是严抓党风建设,下大力气、花大时间,革除旧弊、清朗风气。党风必须要正,才能保障更好地服务百姓。充分发挥党内政治生活作用,对全体党员做好组织管理、教育锻炼等工作,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他们的战斗能力和服务水平。制定严格、科学的党内管理制度与活动准则,对全体党员的实际工作加以约束和规范,从根本上解决贪污腐败给党组织造成的不良影响,重塑党的美好形象。党风建设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实施民主集中制的相关规定。民主集中制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是我党开展工作的基本准则和制度保障。严格要求自我,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挥出党员应尽的义务。回顾我党的建设发展历程,严格管理、制度约束,再加上严肃态度,敬畏之心方可实现,这是党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是我党先进性的体现,是增强我党执政实力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大众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在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时期,我国在快速发展、迅速强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发展理念,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解决重大矛盾,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