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川江号子的内在价值与文化传承

2020-12-08孙海峰重庆艺术学校

艺术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川江纤夫号子

□孙海峰 重庆艺术学校

川渝地区的民间艺术是长江上游地区历史久远、品类齐全、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文化,而川江号子便是川渝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形式。在千百年来岁月的蹉跎与历练下,川江号子不仅是国家与民族的文明成果和映照川渝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中重要的艺术精神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川江号子概述

川江号子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在百年前的木船航运时代,如若天公不作美,不能为船的行驶提供足够的风力,那么纤夫的力量便成了木船向前行驶的唯一动力来源。每当船行过险滩和急流时,纤夫由于负重前行而喊出的一声声高亢的号子便形成了著名的川江号子。川江号子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文化渊源、地域环境和周边文化融会等因素的影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川江号子面临着消亡的命运和结局,但是,如果我们有幸能在视频和音频中聆听到川江号子的声音,虽经历着时间与空间的阻隔,纤夫们的极尽辛劳、悲苦无奈,以及口号中的豪迈气势、对生活现状的拼搏之情如在眼前。

二、川江号子文化价值分析

从川江号子的唱词上来看,由于其最初是由民间底层的劳动群众——纤夫所演唱的,因此,民间性和草根性使川江号子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劳动人民中广为流传的过程中却积淀下了丰富厚重的生活资料,是饱含重大价值的人文、科学史料。川江号子的唱词描绘了长江上游地区两岸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丰盛物产,也能反映纤夫与天险、水流斗智斗勇的风貌及悲苦凄惨的命运,一唱三叹,韵味悠长。

例如,流传在当今重庆、成都、南充一带的川江号子中有这样一首《嘉陵号子》:“嘉陵风光如锦绣,各家码头有好吃头。南充河街的沙胡豆,青居镇出腊猪头。龙女寺的豆干香满口,川北凉粉拌麻油……”其中便将成都平原一带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该地区的特色美食等以简洁精练的语言书写得淋漓尽致。纤夫和船工们在拉纤时心中想念着这些特色美食,便恍若身处家乡的氛围之中,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满足。将当地民俗、美食和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入号子的内容中,为纤夫和劳工等人增添了精神动力。

川江号子的内容中蕴含了我国劳动人民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长江的上游河段流经地区地势、地貌复杂,海拔相对较高,重峦叠嶂。“登石头手扒沙,八股索索肩上拉。打霜落雪把雨下,一年四季滩上爬。”凄凉哀婉的川江号子在峡谷之中、河流两岸久久回荡。古往今来,一泻千里的川江上不知吞没了多少纤夫的生命,然而,苦难的生活造就了纤夫们坚强的意志品质,他们没有因“困苦”而放弃与河流天险相斗争。在奔腾不息的江水上、在万夫莫开的激流中,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身体的力量将一艘艘船只送到水势平稳的安全地带,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阻挡。三、现代化视角下传承川江号子的建议

(一)开发旅游资源,以表演形式积极宣传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都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精神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加注重寻找精神上的满足,追寻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为了保护和发扬川江号子的文化内涵,相关部门可利用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文化消费心理,开发旅游资源,借助文化的平台打造品牌;借助川江两岸地区的风景名胜和传统美食等将其打造成旅游景区,在人们参观名胜、品味传统美食的同时可以川江号子的表演吸引游客,重现其独特魅力和文化氛围,带领游客寻找川江号子的余音,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川江号子的文化传统得以有效传承。

(二)构建课程体系,将川江号子融入教学过程

要使川江号子得以留存和延续,需要我们代代相传并不断注入时代的新鲜元素,构建完善的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将川江号子的传统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便是有效行为之一。中学和高校应当组织音乐教师和音乐工作研究者共同研究川江号子的起源、发展、音韵特点、节奏和未来发展走向等,将川江号子中的音乐特征和传统文化精髓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与现代流行音乐进行对比教学,构建较为完整的音乐课程体系。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川江号子在音乐上的美感,使其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民间音乐,进而重视民间音乐形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川江号子的唱词中既书写了长江上游地区的民俗风貌和风土人情,也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中国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不服输的坚韧。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儿女更应当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川江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将其中酣畅淋漓、激昂向上的感情永久诉说、吟唱。

猜你喜欢

川江纤夫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开山号子喊山歌
纤夫号子
丰子恺送画
《川江往事》
长江8号
暮秋,想起嘉陵江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