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老年人的认知特点与积极的老年生活

2020-12-08王海梅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老化智力听力

王海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领域得到了极大改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因此,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7%,人口总量达2.48亿;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到2040年,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中国老龄化趋势将持续加速。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1]。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日益严重的职业噪声、环境及生活噪声的泛滥,使得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日益增多。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约1/3的65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已经成为现今社会最常见的老年慢性病之一[2]。

听力的减退或丧失,导致听力障碍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减退、人际交往减弱,对其生活质量、情感、社会行为及社会交往均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旨在论述听障老年人心理的一般特点、成因和应对策略,以帮助听障老年人更好地掌控晚年生活,适应逐渐衰退的老化过程,在老年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1 老年人及听障老年人的认知特点

整个成年期都在下降的认知加工速度直接影响老年人多方面的认知能力,并在老年期持续下降。思维有效性的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减弱等将是老年期最主要的认知特点,在听障老年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1.1 感知觉的变化

在老年期的各种心理活动中,感知觉的变化最为明显。在各种感觉中受老化影响最大的是听觉和视觉,出现听力障碍、眼花、反应迟钝等现象。

1.1.1 听觉老化 在老年人中有听力缺陷的人数最多。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听力残疾(中度及以上听力障碍)患病率约为11%,位居听力、视力、言语、肢体、智力等6类残疾首位[3]。

老年性听力损失主要是由听觉系统老化引起,最初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逐渐向低频扩展,严重时可导致全聋。听觉器官老化属于自然规律,不可逆转。但并不是对老年性听力损失听之任之。在生活中慎用耳毒性药物,降低环境噪声,积极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注重慢性病管理,避免情绪紧张和情绪激动,都能够延缓老年期听力损失的发生,对老年性听力损失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1.1.2 视觉老化 许多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还伴随视力的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眼睛的晶状体弹性变小,调节能力下降,常看不清近物,出现老花眼。除老花眼和视力下降外,其对弱光和强光、颜色的辨别能力也有所下降。此外,老年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运动物体的视知觉也较年轻人差,对视觉信息的加工速度有所下降,视觉注意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老年人65岁左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听觉和视觉受损。有时感觉器官受损的表现并不特别严重,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如在背景噪声、远距离或其它干扰的影响下,会出现听不清或看不准信息;失去时间和空间定位,无法判断说话人的准确位置;他们更容易遭受身体伤害,如摔倒、听不到警告、看不清警示牌等。听觉和视觉双重受损降低老年人的人际交往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其参加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当老年人有视觉和听觉双重感觉器官障碍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信息,在交谈中出现误解,使老年人变得忧郁、急躁,身心受到影响[4]。因此,对听障老年人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听力补偿和重建,充分利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创设必要的条件,使老年人的感觉信息简单明确,尽快适应听觉和视觉的退行性变化[5]。

1.2 记忆的减退

由于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速度变慢,难以运用策略抑制无关信息,记忆失败的可能性提高,常出现记忆困难。对于听障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会对刚发生的事情产生“扭头就忘”的现象;记不住名字;记不住重要物品存放的位置;忘记路线;忘记看病的时间等,这些都与其有限的短时记忆能力有关。老年人的长期记忆相对于其短时记忆更好。

老年人记忆困难的原因首先是信息加工速度变慢,他们只能记住很少细节。其次,由于短时记忆每次只能保持较少信息,而老年人对刺激和情境的信息注意较少,往往不能把经历过的事件与想象的事件区分。在对某个事件进行加工和试图回忆该事件时,他们难以抑制无关信息。再次,老年人的记忆策略使用减少。因此,老年人可以依靠外部线索帮助记忆,给自己设立回忆线索,如安放提示灯或显眼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或用小本子记录重要的事情等,可有效帮助老年人提高记忆效果。

1.3 语言能力下降

语言能力与记忆能力、听觉能力密切相关。老年人的言语听觉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在语言理解(尤其是口头语)过程中,由于听障老年人听力受损,会产生听不清或听不准的情况,从而影响语言表达,产生沟通困难,甚至无法正常交流。因此,在与听障老年人进行语言交流时,说话者要放慢语速,关键部分进行重复,声音宏亮,让听障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对谈话内容进行精确加工,可有效改善听障老年人的沟通问题。

语言生成能力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听障老年人和健听老年人一样会出现下降的趋势。首先,老年人从长时记忆中搜索词语变得困难。在与他人交流时,老年人难以说出恰当表达想法的语言。说话语速变得缓慢,出现停顿,因为其需要时间从记忆中搜索词汇。其次,老年人计划该说什么和怎样说变得更困难。常表现得越来越迟疑不决,说话时有时会说错,重复说过的话,说出的句子不完整,其观点有时也缺少组织性。语言生成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的工作记忆一次只能加工较少信息,所以他们难以协调语言生成所必需的多重任务,难以记住或说出想要表达的非言语信息[6]。

听障老年人弥补语言生成能力下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在说话时,把语法结构简单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搜索词汇和组织思想。由此,能用更多的句子传达信息,同时,放慢语速,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晰。其次,在表达信息时,通过多谈中心思想,多谈要点而不是细节,抽取信息的精髓,以此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1.4 智力衰退

听力障碍老年人的智力发展遵循着老年人发展的一般特点。但是,老年化过程中智力的减退并不是全方面的。在老年化进程中,心理能力越依赖于流体智力(具有生物学基础的信息加工能力),衰退得越早。相反,依赖于晶体智力(具有文化基础的知识)则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因此,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较高水平,甚至超越中青年。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会经验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晶体智力的增长可以弥补流体智力的衰退。但流体智力的下降限制了老年人在文化支持和帮助下获得的信息,包括丰富的经验和关于如何记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因此,导致晶体智力也随之衰退[7]。

虽然老年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都在下降,但是发展的复原力仍然是有可能的,老年人可以通过调整个人目标、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活动等选择性最优化,补偿其认知资源。

对于大多数的听障老年人,认知的衰退是逐渐发生的,并且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超过了人生任何时期。除基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外,行为方式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些行为方式强化了认知能力,另一些则破坏了认知能力,这可能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因此,老年期的认知训练可以扭转随着年龄增长的认知衰退,使老年人的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改善,老年人的多项认知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2 积极的老年生活

2.1 积极老化观

著名老年学家Robert Butler教授认为,人在衰老过程中必须保持4种健康状态:第一身体健康,指维持身体的力度、韧性和敏捷能力;第二头脑健康,保持思维活跃与运转;第三保持健康的社交活动;第四有健康的生活目的,老年人应该充分保持自信心,把握自己的生活。在这个理论框架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衰老的概念。健康衰老应该是成功的衰老、积极的衰老、正面的衰老及合理的衰老[8]。

对于听障老年人来说,由于听力下降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下衰老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典型的老年性听力损失无法治愈,听力障碍老年人要正确对待听力损失的发生及其产生的后果,正确面对衰老带来的认知功能减退。通过有效的听力康复干预,做到积极的老化。

拥有积极老年生活的老年人应具有以下心理特征:努力成长、坚持不懈、冲破局限、尽力克服身体、认知和社交方面的退化;拥有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愉悦的情绪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获得积极老年生活的主要方法

听障老年人要实现积极的老年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老年人个体、家庭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减少不利因素的制约,为实现积极老年生活创造条件。

2.2.1 个体层面 早诊治、早干预、早康复。老年听力损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老年人应从中年时期就做好听力障碍等预防,做到用耳卫生,彻底根治耳病;防治病毒感染,避免滥用药物;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噪声污染;重视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坚持适当锻炼。这些都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听力损失的发生。由于目前无法通过药物治愈听力障碍,一经确诊,应及时通过听力康复干预得到改善,目前助听器是听力干预的重要手段,听障老年人要及时进行听力补偿或重建,防止语言分辨功能的继续衰退,影响人际交流和生活质量。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可以维持智力功能正常,延缓伴随年老而来的智力衰退,促使听障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保持活力。学习不仅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智慧。老年人从过去经历中吸取经验指导当前的生活,会让现在及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慷慨付出,促进成长。听障老年人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如社区志愿者、垃圾分类监督员等。通过助人行为产生成就感,促使个体保持年轻与长寿,从而达到积极老化的状态。

调整心态,宽恕自己和他人。宽恕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能够认识到世界是不完美的,需要宽恕修复生命中的缺憾与伤痛,才能使自己成为积极老化者。要怀感恩之心,促使个体应对伴随老年生活变化而来的情绪问题与丧失感,并让个体发现老年生活的积极面[9]。

2.2.2 家庭层面 家庭对听障老年人的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听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家庭及其成员应主动承担赡养听障老年人的责任和义务,给听障老年人以经济、生活和精神上最大支持。家人的亲密陪伴与接纳,是听障老年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来自家庭的支持和互动可以减少听障老年人的压力,对听障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给老年人带来积极结果的是他们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而不是给与他们帮助数量的多少。帮助老年人尽自己的能力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才能促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2.3 社会层面 根据听障老年人智力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听障老年人的继续教育,对延缓其认知衰退有重要意义。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开展老年网络教学,开办老年大学,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智力,促进其幸福感的提升。

2.2.4 医疗保障方面 各级医疗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制定老年人听力障碍诊察流程[10]。对老年性听力障碍患者的言语、语言、交流及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正确的听力学、言语、语言学及心理学评价和诊断。及时、准确的医疗诊断,适当有效的康复训练,以改善听障老年人的听力状况,提高其交流能力和认知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老年人有效应对生活变化,实现积极的晚年生活的社会环境,还包括资金充足的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医疗保健系统;安全、适应老年人能力衰退的居住条件;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有利于听障老年人康复的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等。

猜你喜欢

老化智力听力
适老化理念下的整体橱柜设计创新研究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考虑知识老化的知识网络演化模型
考虑知识老化的知识网络演化模型
杜绝初春老化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