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原县实施森林认证的分析与思考
2020-12-08毕金忠
毕金忠
(国有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林场,辽宁 抚顺 113300)
国际森林认证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森林认证相关工作,2010年建成并运行适合中国国情和林情的认证体系。2014年与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实现了国际互认。中国森林认证包涵范围较广,涉及森林经营、木材及非木质林产品产销、动植物保护、竹林经营、生态环境认证等10个领域。自开展认证以来,认证的森林面积已经超过了八百万公顷。
1 清原县森林认证概况
清原县于2014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森林认证制度试点单位,开展森林认证相关工作,旨在为全国森林认证提供借鉴。2015年清原县森林认证工作进入实质推进阶段。2016年1月,四个国有林场通过认证审核,获得了认证证书,认证面积达到23007.5hm2,占国有林场总面积的49.3%。
2 森林认证的积极影响
2.1 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开展森林认证相关林场的管理者以及技术人员通过认证实践,对这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够充分掌握。一方面能熟练掌握森林认证体系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能熟练掌握森林认证评估的操作流程。尤其是森林认证的标准,为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使林场能够参照具体的指标要求,开展森林经营与管理,并通过第三方认证评估,切实提升现实水平和能力。
2.2 规范经营管理
首先体现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认证林场在森林经营管理上,根据现有的国家或地方政策、法律、法规等要求,综合考量本单位场情与林情,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森林认证,有利于林场按照森林认证的标准要求,对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完善,科学指导经营管理。如有的林场新建了《与当地社区的沟通协商机制》、《森林资源监测制度》、《垃圾处理规定》等。其次,体现在建立健全营林生产各项措施方面。开展森林认证,有利于增强管理者与技术人员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意识,能够依据认证要求,调整或补充相关措施,从而使经营管理更科学。如林场补充制定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划定保护区域,加强监测与保护。
2.3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施森林认证,能够促使林场在生产过程中,由单一的注重营林生产,转变为生态与环境保护并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首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内容融入日常生产与管理。二是森林认证要求经营活动中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人为活动对林地的破坏,以维护林地自然特性。三是森林认证对化学品以及化肥的使用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控制化学品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化肥使用,多使用有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
2.4 维护职工和当地居民权益
开展森林认证,使林场对职工的健康与安全更加重视,如对采伐工人、锅炉工等发放必备的保护装备,提供应急医疗箱,加强安全培训等。开展森林认证也促使林场按照认证的标准,通过召开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更好地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鼓励职工参与森林经营决策,将工会职能落到实处。通过森林认证,林场加强了与林区及周边居民和谐共处意识,提供了更多就业、培训与其它服务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林场和谐发展。
3 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3.1 短期内商品溢价难以实现
开展森林认证是拓展林产品市场的有效途径,对鼓励公众绿色消费,优先购买森林认证产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公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和行动。清原县森林认证正处于起步阶段,暂时还没有更好地打开绿色林产品市场,没有使认证的木材按照预期达到市场溢价。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认证产品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透彻,也反映出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森林认证的发展还需要森林经营单位及政府共同努力。
3.2 森林认证的积极性不高
开展森林认证,从长远看,在短期内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还要为认证评估交纳相当数额的费用,而且为认证做准备的材料繁多,审核要求也非常严格,导致林场参与认证人员对森林认证有一定畏难情绪,积极性不是很高。还需要加强宣传与引导,不断提高认证能力与水平,使森林认证成效越来越明显。
3.3 森林认证面临的挑战
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要求,实施森林认证应实现“三个取代”即:森林经营方案管理取代采伐限额管理,认证标识管理取代木材运输许可证管理,林产品利用由绿色消费取代过度消费。这“三个取代”是清原县实施森林认证面临的最大挑战。若实现这“三个取代”需要从上至下包括省、市各级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实施制度改革,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以实现预期目标。
4 结论
实施森林认证对清原地区的森林经营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清原县森林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实施森林认证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找到最佳操作途径,使森林认证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