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新闻联播》看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变革
2020-12-08王丹
王丹
(驻马店广播电视台,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成了以央视的新闻节目为主,各卫视地方台节目为辅的布局。其中,消息类电视新闻又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类型,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正是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标志性节目。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概述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报道快速、简短、广泛、鲜活等特征。” 信息量大、客观性强、简明扼要是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明显特点。相应的,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环境中,《新闻联播》不仅具有以上功能,它的主流舆论宣传功能也是它的一个重要属性。
(二)《新闻联播》节目概述
央视《新闻联播》自1978年1月1日开始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现在于每晚19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播出,同时中国各大卫视和绝大多数地方电视台会对《新闻联播》进行转播,节目播出时长一般为30分钟。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始,中共中央和政府把重大时政新闻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自此,《新闻联播》成为中国最具政治地位的电视新闻节目。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权威就是信息相对完备的一方对于信息相对缺失的一方提供信息或凭借其信息优势直接提供方案时的被认可性或服从性。” 相对于我国初期电视新闻节目单一,电视受众先入为主的对《新闻联播》节目信息的认可和依赖,是《新闻联播》节目权威性的由来。
二、《新闻联播》节目的具体变革
《新闻联播》节目自开播以后变化较少,相较之下节目的政治符号特征显著。随着我国传媒环境的快速发展,《新闻联播》节目变化之处显著增多,特别是2011年开始的众多改变更是引起了很多学者和媒体人的关注。通过总结归纳,《新闻联播》节目的变化具体在内容编排、声画表达、主题报道和媒介融合四个方面。
(一)内容编排
“头条在电视新闻编排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上,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2011年对于新闻基层工作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央视的《新闻联播》的内容编排发生了诸多改变,头条新闻的内容已经更多的由原来的“政治性”向“民生性”“新闻性”所转变。2015年2月21日,《新闻联播》的头条内容是贵州省乌江村委会主任李世达带领村民致富的事迹;2018年8月6日,《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徐州小伙李道锦无人机创业的故事,同时,《新闻联播》构成比例持续变化,也就是减少时政新闻的长度,节目的重点向国内其他新闻倾斜,国内时政新闻在变短、变简,更贴近于人民群众的新闻在增多
(二)声画表达
1.播报语言上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看新闻多是从微博、微信等渠道获取,机械式地念稿子,很容易被时代淘汰。近些年,央视主播的语态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倾向宣讲式,主持人的表情和语态更亲民。像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所说的“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无论你宝贵贫穷、健康疾病、顺境逆境、生气高兴,我们都会准时出镜”等很多话语,都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段子,一度上了搜索排行热词。
在如今这样一个资讯全面化、个性化的时代,重复和固定的播报方式,已经越来越得不到受众的关注了。2013年初《新闻联播》改版以来,节目语言焕然一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播报用语口语化转变:“这两天”、“今天一大早”、“心气儿”“咱们那”“吃面儿”等等,这些日常口语化的用词,切切实实散发出贴近观众的亲切劲。
2、视觉形象上的变化
相比于新闻内容,《新闻联播》的视觉形象上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在主持人方面,最近几年的新晋主播如李梓萌、康辉、欧阳夏丹等,他们更具亲和力的主持风格给节目带来了新鲜感,广受称赞。视觉效果方面更是年年调整,片头、字幕、角标、标题栏等均有变化,更加立体、丰富。
(三)主题报道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把“主题报道”界定为:“一篇新闻报道通过新闻事实所表达或体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它体现报道者的见解、意图或倾向。”之后,随着电视新闻业环境的不断变化,目前众多学者对“主题报道”的定义更倾向于“主题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心工作和时代主题所进行的报道。”简单概括来说,主题报道更像是一种政策性、社会性和新闻性的综合报道。
从2012年国庆节期间,央视记者走上街头向你问起“你幸福了吗?”的问题,带起全民讨论幸福与否的热潮;到2014年春节通过街头采访、网络征集和微信互动等讨论“家风”是什么;再到2019年关注外卖行业,为骑手点赞,这些相关的主题报道范围或大或小,内容或长或短,同样之处在于节目变得贴近群众,突出民生,是新时期电视新闻媒体主题报道中“政策性”“社会性”和“新闻性”的完美融合体现。
(四)媒介融合
央视的《新闻联播》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改变最多的在于跨媒体融合,即突破单一电视传播渠道,通过建设央视集成综合类网站,同时迎合信息发展趋势,拓展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渠道来发布和集成消息,并能以此增加央视的品牌性和影响力。
2013年2月12日开始,《新闻联播》结束前,主播们在结束播报后,开始为自己做起了宣传:“如果你还想获取更多的新闻资讯,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开通微博平台不久之后,2013年4月1日,《新闻联播》节目结束前,主播们告诉大家,央视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跨媒体平台——微信,同样是名为“央视新闻”的微信平台每天会对用户进行新闻推送和互动。之后的5月1日,“央视新闻”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这是中央电视台在移动新媒体中新开辟的又一传播平台,加上央视网,互联网平台中都已经有着央视的身影。
三、《新闻联播》节目变革的启示
传统新闻价值理论告诉我们,新闻的采编、编辑、制作和最终的传播是一个完整而又封闭的过程。在另一方面,如前面所总结的,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随着传播环境和传播媒介的变化,任何媒体都需要相应的做出改变和应对。这种时候,电视媒体的自身传播观念将决定节目传达的核心,受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需求性”“追求时效性”和“追求真实性”的心理需求都将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和发展。同样的,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业逐渐发生的变化,都可以从《新闻联播》的改变中得到体现。
(一)电视新闻媒体要转变传播观念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但是如前面所说,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新闻媒体也要随之更改自身的传播观念,“喉舌论”不再局限于其政治喉舌作用,同样也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喉舌。由此,《新闻联播》不再高高在上,它现在缩短了电视会议的新闻,增加了民生内容的栏目,它会提醒我们注意天气突变,它会走到基层带我们看“拆迁的故事”等等,这些改变正是我们新闻媒体在传播观念上从党政“喉舌论”走向多元化的表现。
(二)电视新闻媒体要重视受众心理
何谓受众心理?受众的需求心理是指受众在选择新闻媒介与信息前的一种心理预期,即在进行选择时有一种期待的标准。
根据受众心理和需求心理,电视新闻栏目必须要从受众心理和需求的角度出发。虽然《新闻联播》节目自身的政治色彩和权威性决定了节目自身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新闻联播》在现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依然在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内容编排、声画表达、主题报道和媒介融合方面做出的改变,这些都是《新闻联播》遵循客观规律,适应受众需心理,走向一条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回归新闻本位的道路的表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不论是《新闻联播》向“新闻本位”的回归,或是节目传播意识的改变,还是电视新闻媒体对于受众群体的重视,都代表着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业的面对新环境的发展方向。面对新的变化,电视新闻媒体只有强化自身的新闻性,真正的贴近人民群众,才能真正的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