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2020-12-08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城关第二小学,甘肃 陇南 746400)
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要与学生成为朋友,成为学习的伙伴,建立互相尊重、平等民主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对学生说一些礼貌、赞扬的用语,如“请”“谢谢”“没关系”“你真棒”等,教师在自己出错的时候要及时地说“对不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要巧妙设计,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设下悬念:同学们都见过很多各种各样的树木吧,但你们当中有谁看见过会走路的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棵“会走路的树”。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想知道会走路的树是什么样的。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心理。
再例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半瓶水和一把石子,按照乌鸦的方法把石子一个一个丢进瓶子里,直到瓶子里的水达到瓶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乌鸦的智慧和瓶子中的水升高的原理。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达到了教学目的,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进行大胆的实践,勇敢地面对探究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学会独立思考,改变传统教育中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
例如在学习《大禹治水》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同学们,这是一篇历史故事,今天,靠你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学生都大声地答应能做到。教師可对学生做出引导,大禹是什么人?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么样治水的?最后结果如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进行思考,得出课文内容主要写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大禹带领百姓开山挖河,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十多岁都没见过父亲,最终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世代不忘大禹。而课文的结尾称大禹为伟大的英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大禹经历了千辛万苦,他充满智慧,无私奉献,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赞扬他是伟大的英雄。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并引申出更深层的意义,不仅达到学习目的,还促进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途径开展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本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微视频等方式,营造有趣的、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古诗《春雨》和《春晓》时,教师可根据古诗的内容事先设计好课件,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春雨的润物细无声,什么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展开想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既记住了诗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
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小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注重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