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技巧分析
2020-12-08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街道大兴完小,贵州 铜仁 554111)
小学作为教学的初级阶段,阅读教学在学科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主线。要是学生不能有效地阅读和理解他们所读的内容,那么整个教育就缺失了意义。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语文素质,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通过与外界的阅读和交流,他们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跟综合实力。现如今,有大部分人力的阅读能力均有所降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快速地找到适合当代生活背景的语文课堂形式,提升阅读能力已是我国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要想掌握阅读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和内部动力。因此,对于设置教学内容要加以重视,教学情境也要丰富多彩,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第一,在指导语言方面的设计要按照合理的标准来,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跟好奇欲,才能让他们提高阅读兴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推荐的方式应该跟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水平要符合,太深奥的话就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影响,但也不能太过于简单,容易导致学生浮躁。最后,灵活多样的阅读风格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极具吸引力和有趣的学习氛围。可以把学生的年龄与教材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利用阅读竞赛、阅读不同的角色和其他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发现阅读兴趣,并为文本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阅读习惯。在语文阅读训练中,关键是对于阅读方法要正确的去掌握,朗读与默读结合在一起对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大声朗读是对语感良好培养的最好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听觉跟视觉的相互结合,能进一步的刺激着读者的大脑。他们可以快速的理解出其中的意思,并将它们还原为思想、图像和图片。朗读也有助于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单词、句子和段落的特定意义和功能,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默读需要快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感受可以深刻的去思考,在无声阅读中感受、理解、欣赏和记住。时间一久,学生将不自觉地学习各种语言的规则和技能。在教学中,要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在不一样的情境中实施不一样的阅读方法。例如,抒情语言主要是阅读,而叙事语言可以是无声阅读,记忆的欣赏主要是阅读,对内容的理解主要是默读。同时,在学生的阅读中,要使他们对于阅读方法掌握好,做到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使学生真正理解阅读,受益于正确的阅读。
二、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效率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体现,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阅读实践取代阅读分析,学生要多体验阅读活动,多理解通过阅读散发的思维能力。他们应该有一些情感和思想,并受到它们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享受、热爱阅读,阅读习惯要逐渐的养成。首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用心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读书不反省,犹如吃饭不融化,这是毫无意义的阅读。因此,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去阅读,冷静下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带着求知的心态去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应不断提问,进行交流,引起和作者的共鸣,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最后,要锻炼学生经常写作的习惯,一方面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另一方面要养成习惯,在阅读中感受或模仿文章的思维方式,用文章中新学的单词选词造句等等,它能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跟语言的保存,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跟自我写作能力。另外,阅读能力的提升不只是依靠课堂上几十篇课文,这是完全不足够的。教师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接受程度,推荐一些适当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可以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喜欢上阅读,让其学习更多的知识,散发思维,阔展视野。教师还要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能养成习惯性的学习思维。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全文,其次,课后用问题思考作文中心,最后,借助辅助教材对单词和句子进行深入理解,然后对文章进行最后的理解。教师采用三步教学法,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实践,打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以及习惯。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安排精读课,要明确阅读的重点,把重要的内容跟课外内容相互结合起来,拓展丰富的视野,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教师在阅读中还需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面对一篇作文,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想法、理解、怀疑的机会,然后让他们自由地回答,这不仅提升了学生主动发言的勇气,也加深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小结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能被忽视的,具有得到信息、获得知识、能力培养和发展智力的功能。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用最真实的态度融入课本中,走进心灵,使学生在课文中可以实现语言、情感、思想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