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国际化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改革研究*

2020-12-08

山西青年 2020年14期
关键词:国际化中华院校

高 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在改革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要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各高职院校在积极开展专业国际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影响,加快国际化建设进程,硕果累累。在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院校、专业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专业国际化建设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国际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对外教育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举措。在专业国际化建设进程中,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学生传统文化涵养与国际视野,意义十分重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下,在专业国际化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更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文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文化课程育人功能,挖掘文化课程的德育元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在构建科学、现代、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强化文化教育,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举措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国际化建设,在不断增加专业建设国际化元素融入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校美育教育的开展,不能忽视家国情怀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传统文化课程中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崇德向善、修身养性、人文教化等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审美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因此,传承中华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课程,是加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情怀的重要举措。

(三)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措施

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国际化建设,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底蕴与素养培育。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及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积极引进社会资源,让各种有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项目走进校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倡导雅俗共赏的文化品味,使学生通过学习、接触,不断了解、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并对文化生命力具有坚定信念,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坚定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文件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各高职院校积极部署通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并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文化教育开展。然而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致使课程建设过程缓慢,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并形成文化课程体系。

(一)非专业课,课程体系中地位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致力培养适应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德技并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由于面临技术更迭及就业压力等诸多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往往突出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更受到师生的青睐,得到更多的关注。反观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是文化类课程,短期内难以产生提高就业能力的效果,往往备受冷落,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地位不高。

(二)资源匮乏,课程建设后续乏力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由于受重视程度不足,致使教师建设热情不高,师资不足,而且主要依靠传统模式课堂教学,缺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比如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改革等等,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有效结合,比如深入实践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等等。各种教学资源均处于匮乏状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情,难以让学生真正感受文化的魅力与深意。师生动力不足、课程资源匮乏,导致文化课程建设后续乏力。

(三)机制欠缺,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工作现状而言,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但是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包含传统文化教育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质量保障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没有成立承担传统文化教育任务的专职或兼职机构,没有设置支持传统文化教师培训、交流、调研、学习等专项经费,没有出台相关传统文化教师的倾斜政策,没有形成全面、科学、客观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实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激励措施,致使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面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有效进步。

三、专业国际化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一)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布局,搭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专业国际化建设进程中,在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的同时,要通过院校顶层统筹布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各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教学文件,统一部署全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通过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设置综合文化素养课程、在公共选修课程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模块、在专业课程中鼓励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方式,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有效结合,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通过顶层科学布局,基层有效落实,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必修选修共建、公共专业共融、课内课外共育”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二)分工协作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在重视专业国际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持续关注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组建分工协作传统文化课程团队、制定传统文化课程团队建设规划、进行科学合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训、形成团队共享共赢合作机制”等措施,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团队进行系统构建,健全德技并修育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传统文化教学团队建设从师资队伍角度助推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大格局,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培养融合统一。

(三)推进课堂革命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文化课程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最主要环节,是高职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渠道。高职院校在专业国际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工作,而课堂革命是重中之重。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课堂革命,进行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等,实现传统文化课程有效教学。通过“深入贯彻教学改革理念、有效提高教师改革能力、创新运用课程改革手段、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资源、科学实施多元考核方式”等措施,对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与手段进行系统推广,强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传统文化课堂信息化教学水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提高质量助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走出去

通过“传统文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元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形成教学改革激励评价保障制度”等措施,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诊断改进进行系统推行,完善文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在质量监控指标设定时,在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展示等环节下功夫,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到教学实践实处,进一步形成文化育人有效机制和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课程,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走向国际。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在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在中外高职专业人文交流的进程中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关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在专业国际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多渠道改革,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文化学习效率,保障学生在获得国际认可先进技术技能的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厚的文化底蕴,实现德技并修。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中华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