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2020-12-08廖晓琳
◎廖晓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融入社会的起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相补充、相互影响,成为孩子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宝典”?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成为大众热切关切的话题。在实践中,家长们也各有“妙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和自身培养孩子的经历,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一、营造温馨氛围,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幼儿园是我家,老师像妈妈!”在儿歌《我爱幼儿园中》,为使刚入园的孩子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我们总喜欢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幼儿园也是你的家,老师就是妈妈!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天然的对父母、对亲人的依恋。孩子在幼儿园能尽快地感受到如同家庭般的温暖,也就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见,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父母共同经营。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构成了一种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因此,良好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亲子关系都是构成温馨和谐家庭氛围的组成部分。在孩子出生后,家庭的重心不自觉地转移到孩子身上。以孩子为中心,有可能淡化了夫妻间、婆媳间、翁婿间的沟通与交流。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需要,从表面上看,大家都在爱着孩子,帮助孩子,实际上,却忽视了家庭成员间应有伦理关系对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
在中央电视台最近热播的公益广告《有爱就有家》中,用FAMILY(家庭)这一单词形象地讲述了不同家庭成员的责任与担当,孩子在爱中成长,最终也成为一个感恩的人,用爱回报家庭。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保持与这一社会角色对应的言行举止,弘扬社会公德、传承家庭美;让孩子充分体会家庭成员间应当尊老爱幼、互相帮助、互相依恋,互相敬重。
二、树立父母权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当下,流行着对孩子“放养”和“圈养”的争议。究竟该如何培养下一代?在我们身边,有着媒体曝光的严厉苛刻的“虎妈”“狼爸”,也有“放养”的哈佛女孩丁丽晴,他们都可以说是成功的个案。但如果尚未深入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便盲目效仿,最终也必然会让孩子陷入成长的困境。“放养”与“圈养”的背后,不变的是树立父母的权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与孩子一同成长,做孩子的榜样。家长应如何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家长应利用这一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感动孩子,从而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孩子成为合格公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的意识、情感和行为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更不能让孩子成为自己未竟愿望的牺牲品,应当让孩子成为“TA自己”,成为合格公民。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克曾经说过:“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亲、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还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 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
而另一位教育家蒙台梭利则告诉我们,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在其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的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获得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必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亦然。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现、挖掘自身的潜能,引导他合乎社会规范,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