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的战略构想

2020-12-08徐小洲

未来传播 2020年4期
关键词:时代

徐小洲 张 雷

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过20年调整巩固,20年跨越发展,高等教育已阔步迈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时代,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开启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的新征程。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成为共识。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传媒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作为肩负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使命的高校,必须着眼未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前瞻眼光和战略高度准确回应传媒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传媒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人是社会的缩影,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乃至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当今世界已迈入瞬息万变的快车道。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这一关键历史阶段,传媒教育如何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适应融媒体变革要求、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传要求,培养顺应和引领行业发展的卓越传媒人才,成为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传播中国好声音

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在人类普遍寻求“全球治理”有效机制的重要关头,在西方“世界政府”理念陷入困局,联合国全球机制艰难奏效的历史时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体现出与中国古代“天下大同”“天人合一”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也反映了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根基,将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与中国智慧的创造性结合。作为全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提出这一理念后,很快得到国际组织与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四次写入联合国及安理会决议,迅速成为世界积极响应的政治主张和全球性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世界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着世界体系向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方向迈进。[2]

放眼当今的世界舞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际主义与国家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争辩从未停止,传播阵地的争夺从未停止,传播卫士的交锋从未停止。传媒历来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和平年代有时甚至是主战场。尤其是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今天的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网络不仅仅是信息传输与分享的技术工具,更是各种治理主体开展政治博弈和经济文化传播的竞技平台。

毋庸置疑,对外传播是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现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桥梁。伴随着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必须强化对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孔子学院”竞相设立,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一些高校纷纷设立丝路学院,搭建国际化协同育人和文化传播交流平台。新时代传媒人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的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有所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良好形象,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独特的贡献。

(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传播正能量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和谐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儒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和为贵”体现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观,“协和万邦”彰显了民族、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观。“中国梦”承载了当代中国对文明、和谐社会的热切期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杂音,也出现过某些媒体以讹传讹的乱象。尤其是自媒体打破了时空界限,突破了专业限制,为普通民众掌握话语权,探求事实真相提供了便利。但这把双刃剑同时带来了网络舆论的无序传播,给媒体监管造成了技术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诱发社会不良反应乃至信任危机。

在信息化时代,传媒行业立于社会风口。媒体人必须明确宣传导向,承担媒体责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传媒人,必须扮演好社会进步推动者角色,发挥建设和谐社会的正确舆论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唱响主旋律。传媒院校要着力打造积极健康的媒介形象,大力提升新时代各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

(三)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中华魂

培养“全人”是中外教育发展的共识。古希腊“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以“七艺”培养“自由人”。柏拉图将培养“心怀坦荡、眼界开阔、思维敏锐、温文尔雅、正义勇敢”的“哲学王”作为教育的目标。17世纪,美国逐步形成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体系。19世纪,《共产党宣言》倡导“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发展史折射出教育的终极意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是人文精神、家国情怀。这是人的灵魂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3]然而,受到一些社会思潮和市场导向的影响,当前国内传媒院校的人才培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片面发展的弊端,重术轻道、重艺轻德、重智轻劳等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必须培养合格的传媒人,绝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传媒新人是饱含家国情怀、传承文化“血脉”的人。传媒教育要以国家精神、民族文化为滋养,铸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中华魂”与“中国心”,将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的伟大精神传承下来、传播出去。

二、传媒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传媒行业正经历着技术日新月异、产业迭代变革、环境时移势迁的沧桑巨变,对于以培养媒体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府,既面临严峻挑战,又具有重大机遇。

(一)正本清源:对国内外舆论导向的问题反思

当前中外舆论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全球意识形态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干扰冲击;国内外舆论互联、互通、互动日益明显,新媒体传播门槛降低,致使信息良莠难辨;社会意识多样化引起腐朽落后思想沉渣泛起,对主流媒体增强预判性、掌握主动权提出了新难题。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不可否认,“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西方媒体依然主导着世界舆论走向。[4]伴随着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还有待提升,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还不相适应。当前,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和媒体利用其强大的舆论传播能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对党和国家的国际形象进行造谣和丑化,试图影响和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这也从客观上要求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

毋庸讳言,在阶级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长期性的。传媒既是意识形态的重要主体,也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传播反映着不同阶级的立场与观点,媒介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不同阶级的舆论工具。历史上没有,现在也不应鼓吹所谓“超阶级”的传媒。传媒人必须做出现实选择,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承担起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媒体人第一要责,传媒没有“法外之地”。

(二)反躬自省:媒体人才培育的问题反思

当前中国传媒产业的市场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发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平面、广电、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四分天下”,到2013年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呈现“三足鼎立”,直至2017年,移动互联网占半壁江山(51%),“一超多强”格局形成,传统媒体总体规模仅占五分之一(19%),而报刊图书等平面媒体的市场份额不到6%。[5]一个全新的媒体业态正在生成。技术领域变革对媒体行业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发布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人工智能把矛头瞄准播音员行业,引发业界强烈反响。面对新挑战,人们开始呼吁,必须守住最后一个阵地:情感和灵感。

面对行业变革的日新月异,传媒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却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速度,更难以引领行业革新。在传媒高等教育中,“王牌”专业变“黄牌”。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作为传统媒体人才培养的热门专业,该专业连续两年(2017年、2018年)被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认定为“黄牌专业”,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6]在专业设置上,一些高校开设新兴专业存在着以被动调整或跟风上马现象,缺乏主动谋划与系统考量;课程设置“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仍然突出;课堂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一方面,教师对于最新教学理念娓娓道来;另一方面,课堂组织形式依旧如昨。在国家呼唤教育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一场传媒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三)能力建设: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媒体人才

我国媒体行业能否创新发展,有赖于媒体人才与技术,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现阶段传媒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供需两侧的结构性错位,急需人才紧缺与传统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尤其是互联网发展与生俱来的“赋权”特质,以及融媒体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媒体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的媒体技能,更需要全面的能力素质、多元的知识结构,更开放的思维体系和创新意识。面向新时代需求和传媒业巨变,传媒高校需要强化“两个能力”:传媒人才培养能力和传媒人才全面发展能力。这“两个能力”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所在。其中,传媒人才全面发展能力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也是高校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的具体要求;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能力是传媒高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体现,也是高校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义。

201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对高校“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造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传媒院校必须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加速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卓越传媒人才。

三、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的若干策略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九个要”,为高素质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传媒教育要从这九个方面思考传媒人才的基本规格,从“道术身”三个方面贯彻新时代传媒人才的基本要求:新时代传媒人才要立德树人卫社会主义之道,要志存高远精现代传媒之术,还要身心相济成为全面发展的媒体人。唯有如此,中国传媒事业方能兴旺发达,传媒教育事业方能不负期望。

(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媒体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上对青年一代提出的明确要求。传媒学子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培养社会主义媒体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传媒高校要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7]传媒工作核心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就要求新时代传媒人才必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为此,传媒人才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把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作为毕生的理想信念,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尽管新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现实情况复杂多变,但绝不能因为困难、遥远而放弃梦想、放弃追求。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媒体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深远的情感,是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实现大团结的情感纽带,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内核。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着全体中国人民为国奉献、对国尽责。新时代传媒人才担负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使命,必须做到充满爱国主义情怀。这一情怀不仅激发着传媒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更要求传媒人及时宣传国家重大改革发展建设成就,社会发展进步状况,激发全国人民爱国热情。传媒教育要引导全国人民理性爱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诋毁矮化中华英雄的谣言,用情真意切、引人入胜的实际,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让爱国主义精神走在理性、健康、壮大的正确思想道路上。

第三,培养社会主义媒体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它主要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生活美德四个方面。首先,锤炼政治品德。传媒高校身负为党和人民培养喉舌的历史使命,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政治坚定的媒体人;其次,弘扬社会公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传媒人要自觉遵守并大力弘扬社会公德,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公德示范者、良好风尚维护者;再次,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笔下千钧重,肩头万斤担”,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要强化传媒人的职业素养和底线意识,做事实的守护者、真相的捍卫者;第四,注重生活美德。生活美德是社会中最朴素却最耀眼的品格,正直、勤奋、善良、忠诚、坚韧等品格应当成为传媒人人生行囊中最宝贵的财富。

传媒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内涵,深入把握新时代需求,深度遵循传媒教育规律,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高超传媒技艺,强烈民族精神的新时代传媒人。

(二)志存高远:培养服务实现中国梦的媒体人

未来30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今天培养的传媒人将成为推动中国梦实现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形态、社会功能、战略地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会改变。传媒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窗口,是中外文化互联互通的桥梁纽带。传媒人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汲取最前沿的知识财富。新时代传媒人才必须志存高远,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作为未来媒体人,既要仰望星空,又需脚踏实地,在奋斗中锤炼本领,增强素质,实现梦想。“笔墨写盛事,华章著未来”。传媒高校和媒体人要自觉担负起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社会责任,主动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立志“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首先,培养服务实现中国梦的媒体人,引导传媒青年树求真之志。时代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农业化时期社会变革以世纪为单位,工业化时期社会变革以年代为单位,信息化时代社会变革速度骤然加快,以年甚至以月为单位。这些变革需要传媒人了解、掌握,甚至需要主动引领变革、创造变革。媒体人要永远保持对真理和知识的渴求与专注,追求真理的光芒,积蓄成长的能量。在讲求效果、效益与发展速度的传媒行业,明真理、晓真相应该成为每一位媒体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目标。

其次,培养服务实现中国梦的媒体人,引导传媒青年树奋进之志。新时代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关键期,也是中国日益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稳步前进期。传媒事业承担着宣传“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宣传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传媒事业发展前景光明,前途远大。传媒人才必须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发展的潮流中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讲述最美中国故事。伟大的传媒事业值得用一生去奋斗,值得为之燃烧青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是传媒人的毕生信念。媒体人在这一理想信念中厚植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中华民族就有了永不枯竭的奋斗意志,就能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最后,培养服务实现中国梦的媒体人,引导传媒青年树兴业之志。创新创业发展是传媒行业变革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新时代不是墨守成规的时代,需要人们不断创新创业,以创新促进传媒事业的发展,以创业做强中国传媒力量。创新创业不仅是新的能力要求,更是团队领导、经营管理、沟通协调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传媒青年要实现立兴业之志就必须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眼光放长远、放开阔,以全球视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野认识自己所处时代的需求,行业发展的需求,从人类需要、祖国需要出发,开拓新的传媒领域、新的传媒技术,真正做到实干兴业、奋斗兴邦。作为传媒高校,要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着眼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三)身心相济:培养全面发展的媒体人

身心健康既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和夯实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传媒院校更要塑造身心相济、全面发展的媒体人。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锻造健康体魄与心灵。健康的体魄与心灵是事业奋斗的基础,是实现志向、展现品质的前提,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培养身体强健的媒体人。媒体人的工作方式特殊,工作场地转换频繁,工作时间无规律,劳动强度大,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支撑高负荷工作。媒体人需要时刻保持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和紧迫感,精神压力大,需要有更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以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与昂扬的精神状态。学校要加强课内外体育锻炼,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锻造学生灵魂根基。另一方面,要培养精神富足的媒体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媒体人活跃在社会的最前沿,时常面对不同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多元的冲击,只有保持宁静、平和的工作心态,保持精神的富足,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做到信念坚定、矢志不移、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加强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和心灵。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十分重视美感教育,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传媒人才是真善美的传递者、传播者。学校具备较高的审美教育能力,才能真正传播美,以美好的事物感化人。培养传媒人才要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注重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心灵美、行为美。

再次,重视劳动教育,养成劳动品格。我国古人既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问,也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之训。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之优良传统。正是在一代代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书写了伟大祖国灿烂的篇章。传媒是劳心劳力的行业,只有深入调研、躬身实践,方能走近事实真相,看到别样风景。

站在新起点,传媒高等教育必须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契机,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把握高等教育阶段跨越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和自觉投身“两个一百年”建设征程,培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扎实的传媒技艺与本领、坚定的民族精神担当的新时代传媒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时代
20时代,辉煌开启
最美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冷恋时代
“两会”“典”亮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