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边界,悦纳生命本来的样子
2020-12-07晏妮
晏妮
邊界感是将自己区别于他人,使自己与外界保持合理而健康的距离的一种心理机制。边界感是一种双向的保护,不能让别人侵犯自己身体、情绪、认知的舒适空间,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同时自己也能不以冒犯的方式踏入他人的精神领地,尊重他人的空间,尊重他人的独立性,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虽然边界感的建立是个体身份认同建立的重要维度,是维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但在强调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和为贵”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家长和教师很容易忽略对孩子边界感的引导和教育,甚至自己在生活中也不懂得如何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界限。
对孩子进行边界感的教育,对他们的情绪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这能帮助他们发展起独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能接受什么、不能容忍什么,建立自信,为自己负责任,同时也逐渐形成对他人的尊重和同理心。
边界感教育缺失,危害重重
在现实的教育和生活中,边界感教育的缺失表现在多个方面。
身体、物理的边界缺失。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在三岁以后进入性别意识的敏感期。他们在三岁开始注意自己的性别,五岁已经知道了男女生之间身体上的差异,意识到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构造是不同的。这个时候,他们非常抵触别人看到自己的身体,包括最亲密的父母、老师。这说明孩子们已经产生了身体、物理的界限感。但是,很多父母却忽视孩子的感受,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些妈妈还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因此没有任何禁忌。不只父母可能会忽略与孩子在身体上的界限,教师们有时也会。例如,前段时间抖音上,一个拥有20多万粉丝的网红幼教老师,因为一张与小朋友的亲嘴照,引发热议,很多老师、家长却不以为意。这折射出对儿童身体、物理边界教育的缺失。这种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所属物品的边界缺失。从两岁开始,儿童会经常把“我的我的”挂在嘴上,这表明儿童的物权意识开始觉醒,他们用这样的语句来捍卫自己的物品。但有些家长、老师会认为这是儿童“自私”或者不爱分享的体现。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家长碍于情面,让孩子将自己的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或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分享。在幼儿园里,有些老师可能也会忽视对孩子们物品所有权的尊重。这都是在向儿童刚刚建立起的关于“所有权”的秩序感发起挑战。
心理、情感的边界缺失。虽然父母与儿童共享这世间最亲密的依恋关系,但这份依恋关系应当是港湾和保护伞,而不应该是绑架与束缚。我们常说“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恰恰反映了在家长与儿童的互动中,忽略并且没有尊重儿童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学跳舞有什么用,听爸爸的学奥数才是为你好。”“多吃一点,爸爸妈妈为了你好。”“多穿一点,你很冷吧!”这种忽略有时候是对儿童自主意愿、兴趣的侵犯,甚至是对儿童情绪、认知心理界限的侵入。小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好端端关着房门干吗?背着妈妈偷偷做什么坏事?”“看一下你日记怎么了?对爸妈还有秘密了?”“你哭什么哭,这么一点挫折有什么值得哭的。”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有相处的界限,爸爸妈妈不能去替代或干预儿童的想法、情绪和喜好。
守卫自我“领地”,尊重他人主权
如何向孩子引入边界感这样抽象的概念呢?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想象每个人身上都穿着一件神奇的纱衣或者盔甲,这件隐形的盔甲为每个人划定了边界和安全区,我们不能随意去侵犯别人的安全区和界限,那会让别人感到不舒适。同样这件隐形的盔甲也可以保护我们自己,任何人不能触碰我们的底线。在边界感教育中,需要传递两个最核心的信息,即我的“领地”他人无权侵犯,他人的“主权”我也要尊重。而能承担边界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是家长和老师,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学校,成年人都处于可以发号施令的地位,可以随时介入儿童的选择与决定,而孩子是非常弱势的、无力拒绝的。
以退为进,主动建立边界,带来自由,增进信任。家长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例如,儿童应当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或者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喜好。常见的情境是,“一会儿外婆来了你要抱抱她”,但其实我们更希望儿童能自主地决定什么时候、是否要去表达这样的欢迎,是否以拥抱的方式去表达。这并不代表失去礼仪,而是让儿童选择自己更为舒适的方式去表达爱意。当爱变成了控制,便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成长和升华的空间。
模仿是最广泛的学习。成年人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尊重别人的界限并维护自己的界限。在学校和家庭互动中,尊重每一个儿童,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学校或者家庭当中一旦设立了标准就严格去执行,让儿童明白界限不能随意被突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示范是我们对自己边界的尊重。一些成年人,很容易在承担父母的角色之后,忘记自己的需求和感情。而健康的边界感正要求我们要将自己的身份、需求、感受和目标放在首位,建立健康边界感的第一步就是接纳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有自己的需求,就算是作为孩子,也应尊重父母的需求,不可突破亲子边界。比如说,家长可以时常表达自己的需要:“妈妈有些累了,休息一会儿再陪你玩,好吗?”“妈妈也饿了,这两个面包,我们一人一个,好吗?”另外,家长也可以列出自己想强化的界限,想象自己设置了这些界限,然后自信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界限是什么,以及他们何时越过了界限。记住,这是一个过程。从一个小的、无威胁的边界开始,在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边界之前体验成功。
帮助儿童在家做好预演和练习。我们需要帮助儿童锻炼的一个能力是,让孩子在其他同伴甚至成年人侵犯自己的领地时,学会为自己的界限辩护。让你的孩子在家里和熟悉的环境中多进行一些练习,这能帮助他们在有人不尊重他的感受或界限时,有效地为自己辩护。例如你可以问:“当其他人在没经过你允许的情况下触碰你的身体或你的物品时,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知道你不喜欢这样?”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练习一些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简单短语:“请住手”“我不喜欢这样”“你这样让我感到很不舒服,请你停止”。家长还可以列出一张场景清单,例如被人打、推等,询问孩子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提前演练,并进行指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