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孩子闯过学习四大难关

2020-12-07谷珵

教育家 2020年43期
关键词:做作业游戏家长

谷珵

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当新生命降临到家庭中,初为家长的父母都会激动万分。然而,养育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欢声笑语的幸福路上也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直升机家长”“割草机式教养”“虎妈狼爸”“心情育儿”……当各种问题逐渐叠加,亲子关系也在不断受到挑战。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重要的心理资源。面对或多或少的教养困境,儿童文学作家雨濑和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带来了一次生动而实用的对谈,针对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家长朋友们答疑解惑,增长家庭教育本领。让家庭教育,从读懂孩子开始。

关键词1:三分钟热度

◎雨濑:经常有家长朋友咨询我,一开始学习时,孩子的劲头很足,可是进行一段时间后,兴趣就逐渐消退。回想我小时候学习各种乐器的经历,也是如此,起初总是怀揣“成为艺术家”的抱负,可一旦枯燥的重复性练习多了,乐器也不那么吸引人了。针对学习“三分钟热度”的问题,您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边玉芳: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我想跟家长们强调的是,孩子们有三分钟热度也很好呀,说明孩子还是想学好的,而且刚开始也认为自己是能坚持的。但是后面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家长首先要弄清楚的。

许多家长对学习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总觉得孩子在课桌前做作业、刷卷子,才叫学习。实际上,真正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并不是靠考试前最后阶段的冲刺,而是靠学习过程中多种多样的积累。比如孩子参观博物馆,对其中的一个物理装置感兴趣,想搞清楚装置的原理,回家后就会自己琢磨、实验。或者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现象,比如影子是怎么回事,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回声,有的地方就没有。生活中,孩子一定有一个时期是充满好奇心的,要用多种方法去探索和学习。但家长有时候不太允许孩子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觉得学习就是学书本上的知识。其实并非如此。

学习兴趣一定是孩子自身产生的,不是靠家长硬逼出来的。为什么热度从三分钟变成一分钟,最后没有兴趣或者坚持不下去?家长需要思考的是,当孩子有“三分钟热度”的时候,作为家长能不能恰当地鼓励,让孩子通过学习尝到甜头,比如我终于弄懂了一个问题,或者别人不明白的事情我可以讲给他们听。这种学习过程中积极的体验和反馈是很重要的,可能让孩子的热度从三分钟变成五分钟、十分钟,慢慢地,孩子内在的学习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

当家长為孩子的“三分钟热度”发愁时,更多需要思考如何保持孩子的热度。比如当孩子看书时,家长可以让他聊聊这本书的内容,让孩子发现当自己真正了解书中所说时,是非常快乐的。哪怕家长说一句“你真厉害,今天弄懂了这些,我都不知道”,就有机会让孩子获得积极的体验。当然家长要学会观察,如果孩子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现,家长就要注意避免硬要孩子表现,否则可能导致孩子反而更没有兴趣了。

关键词2:拖延症

◎雨濑:在前期调研中,也有家长提问,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写作业“拖延症”?

◎边玉芳:拖延症的一个原因就是受年龄的限制,孩子对时间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此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没有让孩子从“我尽快做完这件事”里获得愉悦。举个例子,孩子回到家里尽快做完作业,如果接下来的时间都属于孩子,可以看自己喜欢的图书、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跟小朋友一块出去玩,那么孩子就会知道,原来不拖延对我来说意味着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许多家长往往是当孩子很快完成后,再布置额外的功课,甚至说话不算数,造成接下来的时间里安排的内容并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表面上看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后学习的问题越来越多,实际上都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尤其是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尽快完成作业,尽快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对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奖励。

习惯的养成存在关键期,需要一些技巧和技术。比如针对七八岁的孩子,父母可以遵循如下方法。首先,跟孩子商谈,要共同达成一个心愿,改变写作业靠催的习惯。父母和孩子签订一份契约,规定每天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父母可以咨询老师,每项作业大概需要多久,给孩子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并逐渐缩短延时。写作业之前,让孩子去完卫生间,喝完水,规定做作业中途不能做这些事,不能做小动作。类似这样的要求一条条列好,过程中如果孩子做不到先不要批评,等孩子都做完,每天晚上有一个盘点时间,来“复盘”当天做作业的情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设计实物或者代替物奖励,每个星期提出一个新目标,并慢慢把奖励撤掉,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过程需要两个月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

◎雨濑:其实不仅孩子做作业有拖延症,成人的拖延症也很常见。要改变孩子,家长也要用同样的规则要求自己,不然孩子可能会产生规则感混乱。

◎边玉芳:的确如此。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注意尽量不要看电视,这样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从小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分清楚哪些事情是更重要的,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分配时间。

稳定的生活氛围对孩子具有重要的作用。孩子每次回家的时候就觉得家庭很温暖,爸爸妈妈都在陪着他,也不玩手机,这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温暖的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3:游戏沉迷

◎雨濑:结束隔离之后,家长们很关心的问题是孩子网络成瘾、沉迷于手机游戏怎么办,解除孩子游戏沉迷的关键是什么?

◎边玉芳:两年前的一份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例大概是6%,而中国要到10%左右。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网络产品会如此痴迷?一位家长曾跟我说,有一次老板给她打电话,孩子在旁边一直闹,于是她就塞给孩子一个iPad,结果整整一个小时,孩子一直也没来打断自己的电话。也就是说,孩子没人陪伴的时候,把手机或者网络当成公共的玩具,实际上这两者应该是工具。为什么会变成玩具呢?就是日常生活中没什么其他好玩的。信息时代我们离不开网络,但最起码三岁以前,我不主张孩子玩任何电子游戏,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可以看动画片,但任何形式都不能够代替孩子与成人的交流。家庭要给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

◎雨濑:我曾在游戏行业工作过,也有过爱玩游戏的一段时期。仔细考量,游戏和学习存在相似之处,都是获取信息、达成目标的过程。游戏为什么这么吸引人,让人觉得欲罢不能呢?其实游戏的设计也遵循了心理学的规律,它的反馈是很快的,刺激很强烈,容易让人沉迷在日复一日的行为之中。那么,我们的学习是否也能有相应的设计呢?

◎边玉芳:这是心理学上提到的“快反馈”问题。人类的生存和成长依靠的正是内外在的反馈和体验,把愉快的东西保留下来,把不愉快的记忆剔除。有积极体验的事情,孩子就会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学习的积极体验来自哪里呢?一是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同学肯定和崇拜的目光,二是自己觉得收获了什么。因此在孩子学习时,我们是否能给他更多反馈,是需要注意的。我们常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不能只按成绩排名,而要看孩子今天和昨天的比较,在原来的基础上,你学会了什么,而非只到考试成绩提高时才来关注你,这样就会慢慢让学习也变成一个快反馈。

许多孩子沉迷网络,是因为在生活中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没有地方可以诉说,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就到游戏里去逃避,至少在玩游戏的过程里是快乐的。这也说明,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它既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相处情况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发展。关系先于教育,父母要先搞好跟孩子的关系,很多教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关键词4:学习主动性

◎雨濑:关于学习主动性的问题,家长也十分关心,有没有妙招来提升?

◎边玉芳: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就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他自己的事。任何一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每个孩子都有“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这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体现。许多家长把学习当成家长的事了,總是催着孩子做作业,实际上孩子如果不完成作业,老师第二天会批评他,自然会有孩子要承担的后果。这时候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没有被家长泯灭,他就会愿意主动去学习。

这里依旧要强调学习中的获得感。心理学发现,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更勤奋,因为他知道勤奋能够带来成功。当孩子发现,学习原来能够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困惑时,就会更积极努力。比如考虑买打折卡时,孩子发现自己可以算清是买卡更划算还是不买更合适,他就会有积极的体验,获得实惠,发现学习能对自己有帮助,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方法的适当。一位7岁男孩的妈妈咨询,孩子不想认字,一说就哭怎么办?对于7岁的孩子来说,确实到了应该认知文字的阶段,但我不赞同硬逼着孩子认字,家长可以注重建立认字跟生活的联系。比如带着孩子去公园时,标志牌上有什么字,对应什么植物。幼儿园是采用玩中学的方式,小学低年级依然需要延续,家长可以和孩子做游戏,一起用字编故事等。

学习真的不等于成绩。如果用考试成绩衡量,那么一定有排名,一定有所谓的失败者。许多孩子成绩未必很优秀,但是同样发展得很好,因为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家长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发现孩子们的潜能,挖掘哪些是孩子擅长的。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家长们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

◎雨濑:感谢边老师的建议。我们也由衷地希望每一位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下能够爱上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做作业游戏家长
不爱做作业的丁多
做作业
独立做作业,我可以!
家长错了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