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间栽培条件下4个冬瓜杨品系光合作用生理指标研究

2020-12-07林兆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9期

摘要    本文研究了田间栽培条件下,西宁市湟水林场自繁4个冬瓜杨品系的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4项光合作用生理指标。结果表明,4个冬瓜杨品系的4项光合作用生理指标表现为粗34品系最佳,其后依次为光24品系、光31品系,粗28品系相对较差。

关键词    冬瓜杨品系;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

中图分类号    S7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9-0141-03

杨属(Populus L.)树种在中国分布广泛,品种繁多,是我国工业、民用材的重要原料,也是水土保持、防风防沙的重要树种,在林业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冬瓜杨(Populus purdomii Rehd.)树干通直、树姿雄伟、木材纹理通顺、结构致密、柔韧性很强,是比较优异的建筑用材和家具用材[1]。在青海省乡土杨树种群中,冬瓜杨木材性状列居首位,并且其生长迅速、抗病虫害及抗污染能力强。本文对田间栽培条件下4个冬瓜杨品系光合作用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进一步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青海省湟水林场三其苗圃,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1 939.7 h,年平均气温7.6 ℃,最高气温为34.6 ℃,最低气温-18.9 ℃,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 ℃,年平均降水量为380 mm,蒸发量为1 363.6 mm。

1.2    试验材料

西宁市湟水林场自繁的4种冬瓜杨品系,分别为粗28、光24、光31、粗34。

1.3    试验方法

利用LCPRO+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气体分析系统,采用开路式光合测量(流量为0.3 L/min,CO2气源为室外大气CO2),于2019年9月晴朗无云日分别测定叶片光合速率(A)、蒸腾速率(E),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选择当年扦插枝条向阳面、上部叶片作为测定叶片,每小时测定1次(9:00开始,17:00结束),每次测定3个重复[2-3]。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均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数据采用Excel 2003等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瓜杨粗28品系光合作用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

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大体上有2种类型:一种是单峰型,中午光合速率最高;另一种是双峰型,上、下午各有1个高峰[1]。由图1可知,冬瓜杨粗28品系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且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最高峰出现在11:00和15:00,于12:00—14:00有午休现象,光合速率整体变化范围较大。蒸腾速率于13:00出现极大值,从9:00—13:00呈不断上升状态,14:00开始不断下降,与光合速率成不显著负相关。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成极显著正相关;胞间CO2浓度在10:00达到峰值后下降,到14:00达到峰值后又下降,16:00后浓度又显著增加,与周边环境的CO2浓度有明显关联。

2.2    冬瓜杨光24品系光合作用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

由图2可知,冬瓜杨光24品系的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0:00和14:00;午休现象并不明显,光合速率整体变化范围浮动较大。蒸腾速率于14:00出现极大值,从9:00—13:00呈不断上升状态,14:00开始不断下降;蒸腾速率变化值较小,数值稳定。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成极显著正相关;胞间CO2浓度受周边环境中的CO2浓度的影响,于17:00变化较大。

2.3    冬瓜杨光31品系光合作用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

由图3可知,冬瓜杨光31品系的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并且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最高峰出现在11:00和15:00,于12:00—14:00有午休现象,光合速率整体变化范围较大。蒸腾速率于14:00出现极大值,9:00—13:00呈不断上升状态,14:00后开始明显不断下降;与光合速率成不显著的负相关。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且数值浮动小;胞间 CO2浓度在10:00达到峰值后下降,14:00达到峰值后又下降,16:00后浓度又显著增加,与周边环境的 CO2浓度有明显关联。

2.4    冬瓜杨粗34品系光合作用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

由图4可知,冬瓜杨粗34品系的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且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4-5];最高峰出现在10:00和14:00,于12:00—13:00有午休现象;蒸腾速率于14:00出现极大值,与光合速率成不显著负相关。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且数值浮动小;胞间CO2浓度在11:00达到峰值后下降,15:00达到峰值后又下降,16:00后浓度又显著增加,与周边环境中的CO2浓度有明显关联。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系冬瓜杨的光合速率都较强,可都达到12 μmol/(m2·s),呈“双峰”曲线,除冬瓜杨光24品系之外都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6];于10:00—14:00达到最大值;冬瓜杨粗34品系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都为最佳,其后依次是冬瓜杨光24品系、光31品系,粗28品系相对较差。

3.2    讨论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该研究结论为冬瓜杨品系的筛选和培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可进一步加大对冬瓜杨粗34品系的繁育工作。

4    参考文献

[1] 單凌飞,丁颖慧,王双蕾,等.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光合作用及其光响应特征[J].生态科学,2019,38(6):22-29.

[2] 韩航,单凌飞,王双蕾,等.胡杨异形叶光合作用特性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8(2):5-11.

[3] 伊健慧.大叶黄杨光合参数的测定与研究[J].科技风,2018(23):201-202.

[4] 王海珍,韩路,徐雅丽,等.胡杨异形叶光合作用对光强与CO2浓度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4,38(10):1099-1109.

[5] 陈亚鹏,陈亚宁,李卫红,等.干旱环境下高温对胡杨光合作用的影响[J].中国沙漠,2009,29(3):474-479.

[6] 许大全.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生态、生理与生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6):5-10.

作者简介   林兆霞(1970—),女,青海湟中人,助理工程师,从事西宁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林业经济管理等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