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穆藕初:民族精英,国家栋梁

2020-12-07唐国良等

阅读(书香天地)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纱厂

唐国良等

关注近代经济史的人,知道他是毛主席推崇的“新派商人”——靠技术白手起家,五年跻身民国“四大棉纱大王”。

研究管理学的人,知道他是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引进,比欧洲还要早!

热衷昆曲的人,知道他是绵延昆剧的功臣——“经先生竭力提倡,始获苟延一脉,至于今日”。

琢磨教育的人,知道他是成就罗家伦等著名学者的教育家——民国“五大使出洋”,开我国实业界提倡学术之先河。

冯玉祥说他,重农重工,为兴实业树模范;立言立德,足与后人作典型。

他却自言,一生事业,几等浮云;半世精神,悉成幻影。既是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总结,也是他一生的缩影。

他就是民族精英穆藕初。

一、 西学求取救国真经

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上海浦东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棉花专家。他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棉商家庭,读过几年私塾后,在13岁时,便由家人介绍入棉花行做起学徒来。

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当时穆藕初20岁,听闻消息后,“心中之痛苦”,“难以言语形容”。与那时的大多数青年一般,他想到要救国图强,必须发奋学习,“不学则无知识,无知识则不知彼我之短长,无从与他国竞争”。也就是这时,穆藕初有了最初追求西学的决心,并在他的内心不断地扎根生长。不久,他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到夜馆学习英文,后来又当上龙门师范的英文教员。

1907年,受张謇之邀,穆藕初赴北方调查组织铁路警察事宜。见到北方内地农业的破败景象,他深感振兴实业的必要,尤其想致力于农业改良,于是决定将留学夙愿付诸行动,并选择当时世界上实业最发达的美国为留学目的地。

20世纪初,美国工业生产已经稳居世界首位,农业率先实现了现代机械化,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事业等同样进步迅速,世界科技中心也逐渐转移到这片新大陆。当时,由于清末洋务官僚的大力倡导,人们已经普遍形成这样的印象:所谓“农政修明,以美国为最”;“西方各国,皆学有专长,美国尤以衷农致富”;又“美国赖以发达其天然之富者,工艺工程也,我国学生留学西洋者,以留学美国者最多,留学美国者,专门工程及实学者为最多”。因而,在当日国人眼中,美国俨然是学习实业最为理想的国家。

于是,1909年,在妻子、朋友、亲戚的资助下,34岁的穆藕初终于登上了赴美的轮船。初到美国,穆藕初便马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西方的技术文明。在金门旅馆,他登上“电机一动,蓦然腾空”的电梯,看到按钮一揿即自行启闭的窗帘等灵巧机械,不由得被“西人研究精深”所折服。

之前的国内考察让穆藕初认识到,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中国贫困的根源在于农村,“必须首先改良农作,跻国家于富庶地位,然后可以图强”。因而赴美后,他先后入惠尔拔沙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埃茂专门学校、得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就读,其选择修读的专业多与农业相关。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想当然地认为“农学范围狭窄,研究两三年即可回国”,但当真正接触起现代的农学知识时,才发现即便“苦读十年尚难毕事”。这时,穆藕初也意识到,单纯地掌握农业现代化理论,恐难有作为,因为国内根本不具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环境及条件。于是他决定,在农学知识的学习中集中钻研农产品加工业,并选择棉纺业和肥皂制造业为专攻对象。

在留学前,穆藕初已经积累了长久的社会和职业经验,因而和一般留学生单纯的求知不同,他的留学目标极为明确,而且很有规划。从怎样种棉花,怎样种好棉花,怎样把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到怎样办工厂,他都有目的地整套地学习。而且在钻研农学专门知识的同时,穆藕初对西方管理学说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穆藕初在美国留学期间,一场深刻影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管理运动”正在美国蓬勃发展。这场运动缘起于美国的企业体制改革。19世纪中后期,南北战争的结束及西部铁路建设为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当时的企业管理机构却非常落后,由于工厂工作时间长、效率低,工资也低,工人缺乏训练,雇主不懂得如何刺激工人提高生产率,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劳资矛盾。19世纪下半叶,《美国铁路杂志》的编辑亨利·普尔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亨利·唐纳等提出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系统管理”的理论,他们建议将管理学知识从工程学中独立出来发展为一门学科。此后,在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工业家和工程师的推动下,一些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和组织方式应运而生。

20世纪初,几乎与穆藕初来到美国的同时,“管理运动”迎来高潮。1910年,福特发明流水线的批量生产方式、斯隆创立广泛适应的事业部制,尤其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普遍推广,使管理理论研究迈向了科学轨道,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

这场管理运动让穆藕初受益匪浅。1913年暑假期间,为考察美国农场的管理体制,穆藕初来到位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塔夫脱农场,该农场以科学知识管理农事而闻名全美。穆藕初利用三周时间,大量接触了该农场的管理人员及普通工人,详细考察了农场的日常管理及运作情况,后写成《游美国塔虎脱(即塔夫脱)农场记》。在这篇文章里,穆藕初从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各个方面对近代管理学知识作了分析总结。

那时,为了掌握管理学知识的精髓,穆藕初还专门拜访了有“管理学之父”之称的泰勒及其高足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向其请教工厂管理方法。他们曾“反复讨论”,令穆藕初“获益甚多”。

穆藕初是直接求教过泰勒的唯一一位中国人,从此,他对科学管理学说笃信不疑。1914年春,在穆藕初回国前不久,他致信泰勒,希望能将《学理管理法》(又译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泰勒接到信后,甚为欣喜,表示同意,遂又将其他著作数种及日文《学理的事业管理法》一书,赠送给穆藕初。大约一年以后,由穆藕初翻译而成的《学理的管理法》中译本,便开始在中华书局发行的《中华实業界》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

就这样,1914年夏,当39岁的穆藕初回到中国时,他不仅带回了美国的农学硕士学位,而且还带回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学知识。

二、学以致用,棉纺业中闯出一片天

以穆藕初留洋硕士的背景,丰富的西学知识,在民国初年实属凤毛麟角,如跻身政界,自是轻而易举。但踌躇满志的穆藕初表示,此次归国不入政界,而要以所学专长投身实业,他同时号召所有留学归来的人士“要以所学见诸实用为主,勿有虚荣心”。

穆藕初在美国专门研究过棉纺与肥皂制造,归国后便由这两项事业开始。他起初以为办肥皂厂成本较低,但经过一番调查后,才发现制造肥皂的重要原料已被洋碱公司操纵,且进口肥皂充斥市场,于是转变方针,决定从纺织业中闯出一条路来。那时,“一战”爆发,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专注于战争,无暇东顾,这也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黄金时期。

穆藕初筹办实业的第一个动作,是与哥哥穆湘瑶创办了德大纱厂。当时,他自己只有1万两银子的投资,在一些朋友的资助下,才筹措到白银20万两。这个规模在当时虽并不算大,但穆藕初的纱厂一开始就与别人不同:一是改良棉花,从原料抓起。在纱厂建成之前,他便创立了“穆氏植棉实验场”,研究棉质。3年以后,他与聂云台等四人又发起“中华植棉改良社”,在江苏、河南、河北、湖北等地买下1500多亩田地,开辟棉花实验场,大力推广种植由美国引进的优良棉种。二是引入科学管理法。一开始,穆藕初就为德大纱厂制定了《工人约则》《厂间约则》《罚例》等一整套厂规细则。在此之前,中国的企业没有科学的报表,穆藕初就利用夜晚的时间规划各车间报表的样式,建立严格的报表统计制度。管理上,他以工程师、技术员制代替传统的工头制;财务上,引入了先进的复式记账法;生产上,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机器。穆藕初方方面面的革新之举,不仅在工商界引起轰动,而且使得德大纱厂迅速脱颖而出。建厂仅一年,德大纱厂的“宝塔”牌棉纱便在北京商品陈列所举办的产品质量比赛中名列第一,被誉为“上海各纱厂之冠”。

德大的迅速成功,使得穆藕初在上海实业界一举成名,开始有投资者纷纷邀他另组纱厂。1918年6月,就在德大纱厂一墙之外,一家投资120万两白银的厚生纱厂正式开工。厚生纱厂尚在筹建期间,穆藕初又想在郑州办厂。消息一经报道,上海要求投资合作的人数之多,出乎他的意料,办事处的电话铃声竟终日响个不停。1919年7月,他又参与发起上海恒大纱厂。当时便有人称他“卓然为纺纱工业专家”,如同苏秦佩六国相印。

从1914年开始,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内,穆藕初就已创办了三家纱厂、一家纱布交易所、一家银行,还参与多家纱厂经营,速度不可谓不快。他自称:“年少气盛,抱服务社会之大愿,立建设事业之宏图,快刀直入,所向无前。”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他在实业方面的非凡才能,于是,时人将他与张謇、聂云台、荣宗敬并列为“四大棉纱大王”。

四人之中,张謇是状元出身,而且身份特殊,在创建、经营纱厂时多有政府扶植,享有“二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专利。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外孙,人脉通达,同样能获得诸多援助,和张謇一样带有官商色彩。而荣宗敬兄弟是旧式商人出身,经济上已有一定的积累,雄厚的资金往往令许多事情轻而易举。而穆藕初作为一名留学归来的洋硕士,无财力,无资源,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故而他的成功,更显得别具一格。穆藕初的巨大成功,所凭恃的无非是专业知识、先进技术与一套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穆藕初的出现也标志着近代商人的精神内涵随之面目一新。

穆藕初的成功,与他掌握的棉花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分不开。

穆藕初灵活运用自己从西方带来的先进理念,使穆氏的三家工厂成为当时国内技术设备最领先、管理最先进的棉纺织企业。而且,穆藕初还像一名布道者一样,将这些从西方带来的先进理念毫无保留地告诉同行,因而,前往他的纱厂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的还派出专人进行长时间的实习。据当时《申报》报道,“国人欲办新厂者,皆自参观厚生厂为入手,且派员入厂实习,无形中成為在华美国纺织机器之成绩展览会及实习工厂”。

三、淡出实业界,投身教育界

之前,因一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黄金时期。现在,一战结束,欧洲各国纺织业迅速恢复,并对外扩张,中国棉纺织业出现萧条。同时日本为转嫁危机,于1921到1922年间在华掀起设厂高潮。中国棉纺织业岌岌可危。而民国纷乱的内政也加速了中国棉纺业的全面滑坡。

处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穆藕初初心不改,在政府经济部门担任职务,正好方便为实业大声疾呼:“在商言商之旧习,已不复适用于今日,吾商民对于政治必须进而尽其应尽之责任,急起来联合商界重要分子,用各种手段逼迫政府改良政治,则商业庶有恢复之望。否则商业逾衰,生计逾艰,非至全国沦亡不止。”

回顾来时路,穆藕初想让更多人投入实业兴国当中。其实,穆藕初归国后的成就,又何尝不是那一段不寻常的留美经历所铸就而成。因而,穆藕初也就顺理成章地想到了资助青年学生留美一事。

1920年5月,北大外文系四年级学生罗家伦,想起这一年以来的纷繁世事,不免心生倦意。

那时,在他的周遭,在日益众多的青年里面,因受到“五四运动”的鼓舞,一种沸腾的生活正方兴未艾。尤其受来自“十月革命”的冲击,“庶民胜利”“农工神圣”的思想令热血青年们无不心驰神往。

于是,在那个纷纭变幻的时代,面对“中国将何处去”的问题,“进一步寻求革命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考察和学习欧洲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许德珩,《回忆五四运动》),成为众多青年的选择。他们难以直接到苏俄留学,东欧的德、奥、捷各国无产阶级又正在进行革命,因而,那时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都不约而同地向着靠近革命高潮地区的法国蜂拥而去。

虽然罗家伦也满心欣喜地期望着,一个生机活泼的新的中国取代那死气沉沉的旧的中国,但那些冲动激进的弊端,令这位曾慷慨昂扬的学生领袖,与那股洪流渐行渐远了。面对茫茫的前途,他生出一些惆怅的情绪。他说:“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读了几年书,而去年一年以来,忽而暴徒化,忽而策士化,忽而监视,忽而被谤,忽而亡命……全数心血,费于不经济之地。设使我以这番心血,来完成我所想译的三五部书,对于中国的文明,比之现在何等贡献?偶一回头,为之心酸。”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纱厂
从风光一时到衰微破败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布场”青春
缤纷织百年
从清末股票透析张謇辞官兴业的务实精神
大华纱厂: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见证
张謇的大生纱厂财富管理案例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成也厚利股东 败也厚利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