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涌鹏城40年看深圳特区环境质量变迁

2020-12-07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供稿

环境 2020年11期
关键词:深圳文明生态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供稿

秋日的鹏城大地阳光灿烂,一碧万顷,景色优美。走在深圳湾畔,海风徐徐,白鹭翔集。这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正是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写照。

近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市在实现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基础上荣获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实现全域创建的超大型城市。

40年,深圳经济高速发展,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

40年,深圳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去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PM2.5年均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成绩的取得与40年初心不改的坚持密不可分。深圳市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恰恰是深圳这4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硕果。

10个行政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是中央批准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荣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深圳一直以来的追求。”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初汉表示。

以全面、综合、严格的高标准,推动10个行政区全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全市整体上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并非易事,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近年来,深圳的创建工作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和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指导和支持,深圳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等系列文件,以创建工作为平台载体,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在全国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评制度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列为全市三项“一票否决”事项之一,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环保就是抓民生”的绿色政绩观,推动各区将创建工作目标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并将细化分解任务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

“我们还建立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机制,完善摸底评估、辅导培育、指导创建、督查巩固‘四步法覆盖创建全过程工作模式。”深圳市生态環境局副局长张亚立介绍。现如今,深圳已形成了以市、区创建为主体,街道、工业园、社区等“细胞创建”为补充的创建工作格局,涌现出一大批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案例。

同时,各区以创建为抓手,持续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福田区获评联合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区奖”;罗湖区将生态环境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再造;盐田区率先构建城市GEP 核算体系;南山区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高位转化路径;宝安区首创“地方政府+大型央企”的EPC治水模式;龙岗区以生态共建为路径建设“生态高地”;龙华区以水体治理、生态修复等为抓手打造“中轴新城”;坪山区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切入点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水平;光明区依托光明科学城探索用科技为绿色发展赋能;大鹏新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4 年居全省第一。

60余项规章制度构建生态环保法规标准体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达到创建效果,必须要有制度保障。

在获得特区立法权第一时间,深圳就开始研究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成为当时体系最完整、处罚最严厉的环保地方法规。首次在《条例》中出现的“按日计罚”制度更是被国家环保立法吸收。

早在2005年,深圳就创新性地建立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将近半国土面积土地实施“铁线保护”。不仅如此,还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规定,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近年来,环境违法道歉承诺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深圳落地。深圳首家环境资源法庭挂牌、全国第一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出台、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率先试点。深圳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不遗余力。

截至目前,深圳已先后出台20余部生态环保类法规和40余部地方标准、技术规范,初步形成颇具深圳特色的生态环保法规标准体系。这正是深圳市注重生态文明立法先行,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表现。

4年时间补齐40年环境历史欠账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深圳是一座土地面积1997平方公里、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环境压力巨大,治污任务艰巨。早在2004年,深圳就成立了治污保洁工程领导小组,针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统筹、统揽全市环境治理项目,共实施任务超过3000项,累计投资超过3500亿元。

在深圳,水环境污染曾经非常严重,不但影响城市形象,还成为其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短板。2016年,深圳对水污染治理发起总攻,市委主要领导担任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第一总指挥、市总河长,将治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

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6274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3793个,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至748万吨/日,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五大河流全面达标,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补齐近40年历史欠账。其中,茅洲河2019年11月起历史性稳定达到Ⅴ类及以上,为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深圳河2019年全年均值达地表水Ⅴ类,为1982年以来最好水平。深圳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以前的茅洲河都是黑漆漆的,河面上还漂浮着各种塑料和废弃物,甚至还有死禽,夏天一到就腥臭刺鼻。如今,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会被整治好了!”从小就生长在茅洲河畔,现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巡河员的深圳市民钟冠中感慨。

水治好了,大气也没落下。在大气治理方面,深圳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2019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自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创历史最好水平。

此外,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深圳还持续探索超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路径,率先从城市尺度全面系统开展陆域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率先开展城市区域级别的多元素多层次立体生态安全监测体系以及率先启动城市生态及生态红线监测监管能力建设。

这些成绩不是凭空而来,每个成绩的背后都有着环保铁军的功劳,承载着每一位深圳环保人的心血。

2.7万亿元实现“两山”高位转化

如果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比作两条曲线,那么,深圳的40年,就是两条曲线由开始逐渐背离再到后来协调并进的历程。深圳的行动和成效是“两山理论”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的生动案例。

自建市以来,深圳就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由劳动密集的“深圳制造”向创新驱动的“深圳创造”转变。目前,深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四个为主”特征。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全市生產总值突破2.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在粤港澳大湾区排名第一。万元 GDP能耗、水耗总体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和11%,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处于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PCT 申请量连续16年排名全国第一,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每平方公里产出GDP居全国大城市首位。

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深圳还稳步提升城市“含绿量”。建成绿道2400公里,公园1090个,公园绿地500米覆盖率达到90.87%,成为名符其实“公园里的城市”。

“我们社区都有社区公园,而且很近,附近的居民都很喜欢在晚饭后到社区公园散步,深圳在这方面做得真的太好了,很便民。”住在梅林社区的市民吴女士说。

与此同时,深圳还率先在全国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建成自然学校17所、环境教育基地25个,创建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等绿色单位1241家。培育环保组织140余个,环保志愿者超过180000人,环保志愿义工规模全国最大,涌现出“深圳义工联”“深圳民间河长”、国内首个政府委托社会组织管理的城市自然公园等典型环境社会团体实践案例。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在高位实现了相互转化,群众环保参与意识也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这次深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就是最好的例证。深圳充分发挥了绿色窗口作用,向世界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教授总结。

40年成绩优异,站在高位再出发。下一步,深圳市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不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

深圳文明生态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