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新闻报道中三个聚焦点的选取逻辑
2020-12-07范迎春
范迎春
摘要: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聚焦传统制造业升级、黑土地保护、资源型城市转型三个重点领域,分析新闻报道尤其是主流媒体报道在推进东北振兴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有所作为、如何助力创造积极正向的舆论环境。
关键字:东北振兴 制造业升级 黑土地保护 城市转型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期间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再次强调,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话题。
一、关注装备制造业升级:“声援”老工业基地迎接重生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了156个工业项目,其中约三分之一落户在东北三省,成为新中国早期工业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辽宁省为例,围绕苏联援建的24个项目,又自主建设配套项目超过700个。东北地区由此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做出了巨大贡献。计划经济时代,关于东北的新闻报道经常占据显要位置,也诞生了一批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唱衰”东北的声音中,主要矛头指向GDP排行表上的尴尬数字。
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在高科技、互联网、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出尽风头的同时,顶着“拖后腿”骂名的东北企业潜心制造的一件件“国之重器”,仍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道路上最稳固的基石。东北振兴的新闻报道,应当把更多的笔墨、版面和镜头留给在逆境中艰难奋进的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为其加油助威,提供更多的舆论支持。新闻报道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北,还有中国一汽、沈飞集团、中国一重这样一批国有骨干企业,他们生产的汽车、舰载机、核电装备等,对国民经济的价值和意义远比GDP的数字更重要。
与此同时,新闻报道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实地反映东北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部署下锐意改革、奋起直追的决心和行动,反映他们对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胜信心,弘扬他们薪火传承的实业报国、甘于担当和奉献的高尚情操,弘扬他们身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宏图伟业,也一定能成为一座新闻报道的资源富矿。
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精准解读和宣讲政策,是东北振兴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新闻报道还应跟踪反映各项政策的落实执行情况,及时反映企业的困难和呼声,为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舆论和智库支持。
二、聚焦黑土地: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东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县域耕地质量调查評价成果显示,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黑龙江省约1.56亿亩。2019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粮食产量合计2762亿斤,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习近平总书记7月份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关于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新闻报道,一般归类于经济报道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同于社会新闻拥有广泛的受众。土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承载,以往做“新闻主角儿”的机会并不多。但在振兴东北的大局规划中,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地位非常重要,保护黑土地是振兴东北农业经济的基础性措施之一,也将是东北振兴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向。
《新华每日电讯》最近以一个整版篇幅登载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歇歇气加加油——东北黑土地“保卫战”》长篇报道,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150万人次,并被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搜狐等近百家媒体转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由此可见,黑土地这个看似“冷门”的话题,因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与端牢“中国饭碗”的内容高度关联,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间接导致粮食生产和供应吃紧,这也是耕地问题受到各界关注的重要原因。
黑土地之所以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既是由于其肥沃富饶,更是因为稀缺。但是,由于长期处于高强度开发利用状态,东北黑土地也面临着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加强保护性利用势在必行。东北振兴新闻报道有责任让更多人关注黑土地、了解黑土地、参与保护黑土地行动,让黑土地实现永续利用。
保护黑土地的课题同样涉及诸多领域。加强此方面的新闻报道,可以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入手。一是积极宣传国家的最新保护措施和政策,比如,今年3月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出台《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亿亩,新闻媒体应及时宣传和解读这些政策;二是报道如何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总结推广好的经验,摒弃一些不利于保护的耕作方式;三是跟踪报道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并及时配合宣传推广,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用技术;四是通过一些生动鲜活的事例,提高广大农民对黑土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助力资源城市转型: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宝库,为新中国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煤炭、石油、木材、粮食等基础性资源,东北地区的经济对资源形成了较强依赖。伴随着资源开发,东北地区形成了一批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储备的递减甚至枯竭,部分城市运转面临严重困难。今后一个时期内,资源型城市转型仍将是东北振兴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之一。
以往一些媒体报道中,把东北地区的“掉队”过多归咎于思想观念守旧、对体制依赖性强等原因,忽略了东北地区严格执行国家计划指令、受束缚较强的因素。对一些城市因资源减少陷入困境,部分媒体甚至发出嘘声。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东北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报道应当为之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助力东北走出转型的“阵痛”,为国民经济打造出更多新的增长极。
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应当以助力振兴为己任,深入基层捕捉发展亮点,深入挖掘和报道干部群众创造的好的经验和做法,用新媒体等受众喜爱的方式讲述城市转型发展的故事,同时,及时反馈收集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吸纳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发挥瞭望者的作用。
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振兴东北新闻报道应当明确遵守的指导原则。与此同时,对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不利于发展甚至阻碍发展的行为,新闻媒体理应担负起监督责任,及时准确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映。
全面振兴东北、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离不开外力的帮助和支持,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应当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深入挖掘推进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反映东北省份营商环境发生的积极变化、展现的充沛活力,既要通过一些新闻报道展示出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的现状和良好的投资前景,也不回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新闻报道激励和影响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为振兴东北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作者单位 新华通讯社黑龙江分社
参考文献
[1]李凤双,王建,程子龙.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歇歇气加加油[N].新华每日电讯,2020-08-03.
[2]张艳.抓“六稳”落“六保”促振兴[N].丹东日报,2020-08-12.
[3]彭冰,柳姗姗.在加快推动吉林振兴的时代征程中创造新业绩[N].工人日报,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