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与反思

2020-12-07金彦龙

传媒 2020年16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

金彦龙

摘要:近年来,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发展蓬勃,催生了多部反映现实、引人深思的大热佳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然而,我国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多以边缘群体为主、行业制作水准较低、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叙事受制、过分迎合受众导致价值迷失等。对此,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更好地绽放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力量,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国产电影 现实主义电影 创作转向

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上涌现出不少表现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芳华》《嘉年华》《江湖儿女》等,以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批判与反思,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上冲出重围,赢得广泛认可。一方面,中国电影在创作表达和市场需求上,确实迎来了现实主义的复归与勃兴,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创新、社会价值和进步精神;另一方面,将现实主义电影置于社会、时代、行业等更大的话语背景下进行审视也可以发现,当前电影创作还面临种种缺陷与成长桎梏。在反思中探索创作突破,才能不断拓宽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空间。

一、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现状

目前,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发展整体形势向好,爆款频出,票房也不断传来捷报。其良好的发展现状可从创作空间、题材类型、艺术价值和商业元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策扶持度提高,市場包容性增强。相比于中国电影市场化初期,奇幻、古装、科幻等题材独霸银幕的现象,近年来,现实主义有所回归。一方面,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为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宽广的创作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从国家广电总局2019年2月公示的网络电影备案规划中可以发现,现实题材的作品占比接近70%,成为主流电影创作题材之一;另一方面,大众对现实题材电影的包容度提高,市场在经历了大制作、大明星等泡沫轰炸后,开始呼唤真实动人的故事。此前,贾樟柯、陈可辛等执导的现实主义作品虽偶有问世,但仍显势微,不成主流。如今,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票房上屡创佳绩:以真实事件改编的抗癌故事《滚蛋吧!肿瘤君》收获5.1亿元票房成绩,备受观众好评;《我不是药神》更是豪夺31亿元票房,跻身内地影市票房前十榜单;改编自“也门撤侨”事件的《红海行动》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一路逆袭,以36亿元票房荣登春节档冠军。政策扶植和市场需求引导双管齐下,使得现实主义影片发展势头猛烈,越来越受观众期待以及资本青睐,迎来创作新高峰。

2.题材趋于多元,类型逐步丰富。如今,随着市场包容度的提升,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和类型获得了多元化发展,不断涌现出新题材和新风格,更做出了与类型片结合的不俗尝试,极具创新精神,现实主义电影的表达空间获得逐步延伸。一是题材的多样化挖掘。《亲爱的》锁定拐卖儿童问题,《芳华》展现部队青春年华,《嘉年华》关注少女性侵事件,这些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不同切面的呈现,聚焦议题、表达态度,以影像叙事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二是表达的个性化风格。导演们各自鲜明的个人色彩和艺术偏好,为现实主义电影带来多样化的叙事风格。比如,《驴得水》浓厚的精巧感和小品感,与该片导演拍戏剧出身的背景不无关系,其荒诞现实隐喻的手法令观众在接连不断的笑声中陷入沉思。三是与类型片的结合。与类型电影的大胆结合为现实主义电影增添了一层独特的影像气质。比如,《追凶者也》的“悬疑片”外在范式之下是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精神,看似一个简单的逃杀故事,实则借助悬疑片紧张刺激的叙事节奏,悄然呈现了极端情境下人性的善恶争辩。

3.艺术性呈现与内容深度的平衡。近年来,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在艺术水准的把控和思想深度的探索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平衡,实现了外在范式与内在意义的和谐统一。一方面,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水准有所提高。曹保平导演的小成本影片《狗十三》,呈现了一组非常普通的中国家庭,作品的亮点在于以丰富的艺术手法加深现实主义观感。片中,李玩的狗被爷爷弄丢,慌乱之下深夜找狗的片段长达5分钟,晃动的镜头烘托主人公的不安,主观视角和大量空镜头的运用,揭示了少女内心的恐慌和迷茫。现实主义电影对光影、镜头、音乐的调度愈发成熟,建构出影视语言下的艺术框架,为观众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电影内核的深刻性、严肃性和批判性未减,致力于揭露复杂的社会现象,为现实生活把脉。近年来,多部现实主义影片上映后,激发了社会情感阵痛,引发广泛讨论。反映白血病病人用药难问题的《我不是药神》上映后,李克强总理做出特别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现实主义电影艺术性与深度性的平衡把控,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审美价值,也助力国产作品屡屡亮相国际电影节,国际影响力有所提高。

4.商业性元素的渗透与合流。商业性的增强是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在发展中不断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开始走出自己的小众空间,主动拥抱新兴媒体,迎合大众口味进行创作和营销宣传,摆脱了“没票房”“枯燥”“沉闷”等标签,与市场结合愈加紧密。《南方车站的聚会》主演胡歌、桂纶镁和导演现身网红李佳琦的直播间,开启了电影票“带货”营销,25万张电影票迅速售光;斩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两座金熊奖的《地久天长》,也因为有偶像明星TF-BOYS王源的出演加盟,在内地上映时赢得年轻群体的广泛关注;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年末岁初新旧交替之时,借助“一吻跨年”的宣传语,在抖音等媒体大力进行情感营销,达成了1亿元预售成绩。商业运作包装极大地推进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市场占比,以“爆款”带动受众关注,扩充了受众对商业片的认知,也反映出现实主义电影开始走出小众创作的“象牙塔”,逐步实现从生产到营销过程的工业化成熟。

二、对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反思审视

在现实主义电影迎来创作热度的高峰之际,直面问题,批判反思,进行一些“冷”思考很有必要。

1.内容过多停留于边缘群体。当前,创作者们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挖掘不够广阔丰富,真正关注普通人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好作品仍少之又少。不少现实主义创作者执着于描写边缘人物、边缘群体的生活,人物扁平、直白,未能将影片中的情感传达给观众,难以触发共鸣。比如,以先天性残疾人江萌作为主角和叙事中心的电影《宝贝儿》,讲述了一个残疾人拯救残疾女婴的故事。尽管作品对这一边缘群体的社会困境进行了很好的呈现,但人物设置却有些流于小众的“噱头”。换言之,作品仅仅停留于残疾这一缺陷的设定,试图以此博得观众的天然同情,刻画不够深刻走心,难以触发大众的情感共鸣,最终票房并不理想、口碑平平。值得警惕的是,当小众群体成为所有现实主义创作者的重心,便已经消解了它的独特性,这样的创作将带给观众乏味感甚至疏离感。现实主义创作者应当重新将视野放宽广,挖掘身边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创作有贴近性,能够引发情感共振的作品。

2.行业制作水准较低。现实主义题材类电影的制作水平也需要引起重视。过去,由于成本限制、技术及设备不允许等客观因素,不少作品呈现出缺陷和粗糙感,视听效果较差。加之现实主义电影当时尚未被市场接纳,往往以文艺片、小众片的标签被认知,这些制作缺陷,慢慢演变为导演个人的艺术风格,为后来者所追捧、模仿,甚至一度形成了一种“越简陋越艺术”的风气。然而,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观影条件也日益成熟,加之虚拟现实、3D、IMAX等技术的加持,观影的科技感、沉浸感更为强烈,在国内外视觉大片的冲击之下,低廉的制作水平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客观上极大地削弱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竞争力,限制了发展空间。对此,从业者需要重视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引用,不断改善制作水平,提高行业标准,改变现实主义电影与“低成本”“视效差”的刻板联想,探索现实故事多样化的技术呈现。

3.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叙事受制。接近真实、接近生活是现实主义电影最大的品格,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制约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想象力。平铺叙事结构、简化叙事语言、完全还原场景等,都是一些对现实主义保守、片面的理解和认知。事实上,现实主义不一定是对现实的扫描复刻式还原,也可以是跳脱、灵动、多彩的。创作者们需要转换思维,大胆探索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空间,借鉴文学、音乐等不同艺术品类中的亮点(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推动现实主义类型的多元化转型,突破现实主义电影类型的桎梏,以更加多姿的风格与形态,记录生活,讲述时代。

4.过分迎合受众导致价值迷失。随着现实主义题材受欢迎程度的提高,一些作品为了迎合受众,打着现实题材的名号,描绘虚浮的现实表象,逐渐失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内核,披着现实主义的外衣逃避现实。比如,《小时代》系列作品虽然作品标题里带有“时代”二字,实则与时代严重脱节,利用奢侈品、豪宅、精致的演员堆砌出一层浮夸的“伪现实”。作品不仅传达出拜金、奢靡的不良价值观,更对一些年轻观众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性,使其错把美化过的现实当作社会真实。另外,一些电影对现实的呈现也较为僵硬、肤浅,如农村人老实和城市人精明的对立,人物趋于脸谱,故事流于表面,缺乏深入性的揭示和理解。需要指出的是,现实可能是复杂的,更可能是刺痛的,现实主义电影的概念不单单意味着现实题材的选择,更应当是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现实主义电影应当始终坚守内在价值,不流于表面,主动关注真实的社会问题,深入把握时代的脉动与节奏。

三、结语

在艺术和社会领域,现实主义电影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以敏锐的视角展现社会风貌,传达民族精神,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激荡变化,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未来,国产现实主义电影还要不断挖掘主题的深度,延伸创作的边界,提升作品的价值,从主题、技术、叙事和价值等多个维度拓宽创作格局,打磨电影的思想性和艺術性,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马丽琳.“新兴电影运动”与现实主义美学的电影想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06).

[2]盛柏.论技术发展背景下影像的“现实性”回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2).

[3]赵贵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转向[J].电影文学,2018(24).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
崛起的底层:当下国产电影的底层叙事
调查
俄观众对国产影片有信心
跨文化视域下国产小投资影片的文化移植
浅析国产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
时代背景下国产电影的平民美学
中国电影国际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培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