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我们做君子

2020-12-07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兴仁家庭和睦个人修养

2020年的“你好,古文君”专栏,温鑫老师一直在和大家聊“君子”这个话题。关于“君子”,儒家经典中多次提及。《诗经》中说“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论语》中说“君子固穷”“君子务本”“君子怀德”“君子不器”……

这些名言很经典,但不够具体。有没有哪篇文章或是哪本书具体地教我们如何成为君子呢?

首推《大学》!

本期,温老师与合肥市寿春中学的同学们一起阅读《大学》,让我们听听他们的阅读感悟吧。

“大学”二字怎么解?

所谓大学,就是品德高尚人的学问。古往今来,人们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研究学问。

可是获取知识、研究学问是为了什么?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暑期,我在温老师的指导下读完了曾子所作的《大学》。我觉得“大学”二字就是“志”,就是方向。志不明,则学无用。

《大学》开篇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亲民”和“至善”被称为《大学》的“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宣扬正确的思想;所谓“亲民”,就是让民众接受新的思想;止于“至善”,就是处在最高境界的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因为读书人有责任担当,才能明白什么是“大学”——最大的学问!

(七年级 / 吴莘子润)

修身还得先修心

修身,是指修身养性。修身不可能一蹴而就。那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呢?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要修身需先正其心。《大学》中曾这样说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曾子说修养自身在于端正心智,如果心中有怨恨、恐惧、喜好、忧患等不良情绪,心智就不能端正。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与态度。

曾子还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课堂上,数学老师在讲题目,你却想着英语单词,心不在焉的时候,学习能力肯定会下降,做事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这既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学业不负责任。

看来“修身”还得先“修心”,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正心”。

(七年级 / 陈一诺)

读书是最好的修身

《大学》中说“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我觉得读书就是最好的修身。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因为少年“读书破万卷”,才有青年“下笔如有神”,更有壮年“笔落惊风雨”。

多年的读书积累,让杜甫对自身的荣辱看得平淡,也让他对于人性的审视更加深刻。因而,在漂泊的日子,即使面对茅屋被秋风所破,仍然能铿锵地说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读书能让一个人杜绝浮躁,获得内心的宁静。《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一个人内心的安宁源自阅读所培养出来的那份静气。因此,我觉得读书才是最好的修身。

(七年级 / 李奕萱)

家不止是温暖的港湾

一个人想要管理好一个国家,首先应该让自己的家庭和睦、和谐。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也要让自己的家庭和睦、和谐。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一人定国。

《大学》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家庭是仁爱的、和谐的,那么这个国家也会是谦让的。如果一个人是残暴的、叛逆的,那这个国家也不会安分。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zh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首先要做好身边的小事。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那你凭什么说自己可以治理好国家呢?

因此,家不止是温暖的港湾,它还应该是养成美好品德的地方。

(七年级 / 李子璇)

“仁”“义”的确很重要

自古以来,仁义最重要,《大学》也不例外地阐述了这一点。“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一家仁,一国兴仁”“为人君,止于仁”,这些都说明了“仁”的重要性。

先是一个人,然后到一个家,再到一国之君,都是以“仁”作为主要目标,奋发努力。获得“仁”的方法也很简单: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努力学习,也就是近“仁”得“仁”。要想获得好环境就要在正能量中成长,自我约束,这样“仁”就能求而可得。

古人还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将“仁”和“义”高于生命之上。《大学》中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一国中,利益不是主要的,“义”才是一国的根本。“国”都以义为利,何况是“家”和“人”呢?我们也要把“仁”和“义”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和“义”是修身的一部分,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只有同时拥有“仁”和“义”,才能成为一个谦谦君子。

(七年级 / 孙伟翔)

猜你喜欢

兴仁家庭和睦个人修养
兴仁市建好新时代“老干之家”让“余热升温”
旅游会让家庭更和睦吗?
贵州省兴仁市耕地土壤富锗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浅析
兴仁“撤县设市”记
创新幼儿教育理念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领导力视域下中学校长担当精神的探讨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议如何教好初中历史课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目的与方法探析
魅力兴仁